探索碑碣艺术:书法中的历史与故事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9|发布时间:2024-10-16
在古代,长方形的刻石被称作"碑",而圆首形或是方圆形、上小下大形状的刻石则被称为"碣"。秦始皇时期开始盛行以立碑和碣来记录功绩,从此便开启了树立碑与碣的传统风气。东汉以后,碑碣的数量逐渐增多,并出现了专门用于记载事迹或颂扬德行的碑文与记事碑等类型,而这些碑的形制也逐步形成了固定的格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碑”和“碣”的使用有了不同的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用碑来记录其功绩或纪念事件,而五品以下的则多用碣。然而,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名称往往被混用。 对于碑而言,其正面被称为"阳面",主要用于刻写碑文;背面称为"阴面",常用来刻上题记;碑首的位置称为"额部",通常用于题写碑名或铭文;而碑的底座则称为"跗部",它的作用是为了维持碑体直立,常见的有龟形和方形等形态。 在这些碑碣上的文字,经常是由擅长书法的艺术家甚至是书法名家题写的。随着岁月的流逝,碑碣上的文字被工匠以刻刀精心雕琢,并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侵蚀,在增添了独特的刀笔韵味与古朴气息的同时,也使得后世学者难以完全见到其原本的风貌。因此,在学习碑碣书法时,要善于从"刀锋"中领悟"笔锋"的精髓,深入理解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