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脑袋里要完成的事情很多,但总是做不完。身边一些朋友也有这种情况,时常感到焦虑。最近体会到,除了学习各种时间安排的方法外,其实还可以从很多方向去思考。
当发现自己没办法按照原本的步骤走,时间平衡出问题、长期陷在某些事情中,可能正是调整步调、反思行为模式的好机会。
以下将以一个多年的学生及半个社会人士的角色,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
事情太多怎么办?
我们在学习、工作或是人际互动中,偶尔会在自己能应付的范围外,选择去做多一些事情,例如:选课时多选几门、多参加一些社团、选择较复杂但荣誉较高的工作项目、一味的接受上级给予的任务、参加不适合自己的社交活动等等。
当初在做这些选择时,并不觉得它们会成为太大的阻碍,总感觉自己可以承担得了。而且会想:这些额外的事情能够帮助自己累积更丰富的工作、社交经验,或是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结果到头来,是时间无法平衡,只能付出额外的精神或睡眠时间,原本的目标被拖延或没有用心完成。更难过的是,连静下来反思的时间都没有,不想承认自己当初的选择有误,只是匆匆忙忙、得过且过的去完成手上各种打了结的事情。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步都是选择,有大有小,也一定会有后悔的时候。重要的是,“勇于反思”才能帮助自己在未来用更成熟的心态面对每一次选择。
我们的行为模式、看待事情的观点,其实都是可以调整的。
认识动机
当初决定做一件事情、接下某个任务的原因,是否存在这些动机:
•想透过这件事情多得到一些好处或奖赏
•想透过这件事情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想多做一点、多学一点,目的是想要有超越同侪的优势
•为了脸面,不好意思拒绝他人的请求或邀约
这些心态经常是促使自己做出选择的原始动力,大多是“利己”或自我保护的。以现在社会追求绩效或是要求培养多元能力的风气来看,不能完全视为负面。然而,因为这些动机而导致自己手上的事情过多、顾此失彼时,就该即时止损了。
最难的是,它们其实并不容易分清。因为这些动机可能与上进心、责任感、荣誉感等心态融合在一起,往往很难直接区分。
不论如何,我认为能够先认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做事动机,会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思绪,衡量要不要做、能不能做,全面的思考后再做判断。
将那些想要“利己”的想法先暂放一旁,认清自己现阶段有多少容量(包含身体与心理的容量),依照自己的状态去安排工作,避免失了轻重,办事也能更快、更专心。
办事的心态
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可以思考自己是否存在以下的心态:
•过于追求完美,花更多时间来回修改内容。
•比较心态,想比同侪表现得更好。
•不好意思麻烦别人,自己总是一肩扛下所有事情。
•自视甚高的心,过于重视自己的标准,总是对别人不放心。
•期望完成他人的期待。(有时候他人对你的期待其实是自己想像出来的)
•爱面子,担心被别人批评,想尽办法圆滑的去做好每个细节。
……等等等等。
可怕的是,这些想法可能在处理同一件事情中出现。
表面上来看,应用这些心态的结果,多是会让事情做得完美,以及被夸赞。然而,我们却在背后花了大把的时间,在不必要的地方刁钻,保护自己的脸面而变得过于圆滑,这些真的好吗?
若是能勤勤恳恳,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遇到困难主动向他人求教,勇于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事情一样能做成,可能还会更快、更顺利,过程也更朴实。
有时候遇到事情,明明知道怎么处理比较好、比较快,但碍于人情、碍于面子,绕了好几个弯才解决。这种情形在各种人际互动的场合中都常出现,如何平衡好,着实不容易啊。
小结
对我来说,以上这些思考能够让自己在做选择、处理事情时,心态更加理智,也是从根本上帮助自己节省时间。将这些反思形成习惯后,还能在生活中的其他情境中应用,让心境清澈一点,我觉得真是好事。
文章转载自干净世界【Roy的文史札记】频道 https://www.ganjingworld.com/zh-TW/channel/1f719b9uj7oCnf1glaY1TqdWj1d90c
(网站专文)
责任编辑:方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