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乡纪实(一)山里人家

作者:池农深
平溪山里水汽迷濛。(摄影/池农深)
font print 人气: 148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 , ,

念念不忘四年前那次偶发的“品茗之旅”,我再度回到平溪的山里探访了东势格(位于台湾新北市平溪区)的老茶农。跟着老先生在陡峭的茶园上上下下,他弓著身子捧着一篮篮茶叶的身影,令人动心。我们何其有幸可以喝到他做的茶……

傍晚四点,烟雨濛濛,苏先生问我要不要跟他们夫妇一起去平溪。只听过这么一个地方,还不曾去过。

雾气迷濛。(摄影/池农深)

从石碇出发,一路上水汽迷濛,车在山路里宛延而行,一路上没有来车,显得畅行无阻。苏先生此行目的是为了还一只猫笼子给一位住在平溪山里,九十多岁的老先生。苏太太还特地做了一盘热腾腾的猪脚当“等路”(礼物)。

心想,这山里湿气很重,老人怎住得习惯?立冬都过了,台湾的山还是如此青翠,偶尔掠过一两间竹林屋舍,台北竟然还有这么纯朴的山林,欣然。对台湾冬天的记忆慢慢地回来了,这空气潮潮的,湿度令近树与远山一同失焦,吸一口气,濛濛湿软的气息。

车转进一条岔路,一栋石厝赫然在眼前,古旧的木门紧闭。苏先生说这是老先生的旧家,再往前开了几百公尺,原来在树林里豁然还有一间偌大的砖房。我们把车停在平坦的院子里,苏先生已走向敞开的大门叫唤著有人吗?我被庭前的景致给吸引了,在这山里竟然藏着这么一户人家,从庭前一排错落有致的树干间距望出去,如阶梯般的菜圃映入眼帘,远处是与此平行高的山系,此时有一团云层在山间徘徊。虽然飘着细雨,不论是庭院还是望过去的景物依然整洁有序,没有泥泞的感觉。庭侧旁的瓜架已空。南瓜倒是爬了一地,藏着大大金黄色的瓜。

苏先生终于把老先生唤出来了,一个头戴呢帽,身穿咖啡色夹克的老先生挺拔地站在门槛里,一点也不像九十多岁的人。他招呼着我们进屋里坐。好宽敞的厅堂,靠窗有两排座椅,是茶桌与茶座吧!老先生选了一个靠窗的墙,在一张八仙椅坐下, 有点距离但可以正对着我们三人。这时走出来一位身材容颜利索的中年人,是老先生的儿子,跟苏先生寒暄后又进屋去。也许最近听到太多需要照顾老人的例子,我被眼前这位好生好样的老先生的容貌与皮肤吸引了,平滑无斑的脸,听力无碍地跟着我们交谈。

老先生的儿子又出来了,拎着一袋茶,对着苏先生苏太太说:“就剩这点了,两斤多一点,刚采收的秋茶。”苏先生说:“全让给我了。”主人面有难色道:“我先泡一壶喝喝看再说吧!”一边泡茶一边跟苏先生聊着今年秋茶的产量。我好奇地问:“您的父亲是因为喝自己种的茶才这么健康年轻吗?”眼前这人该是跟自己年纪相仿吧。他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倒是说尽量让父亲动,“我们让他自己用洗衣机洗衣服。”老人有七个儿女,每到年节时这客厅至少要摆上三桌才容得下儿孙们,大家坐一起吃饭。他排行老六,退休下来后就搬来跟老爸住。

说着说着,茶已喝过第三泡了,越喝越好喝。苏先生又说:“就全部给我了,多少钱?”泡茶的先生讪讪然地说:“就这么一点了,我们也要留着喝。”苏先生也种茶,能得到他如此肯定,必是好茶。总之,最后他是拎着装着茶的塑胶袋走出了大门。

老先生也起身送我们出来,指着屋后的山。原来茶树生长在屋后山上,有点稀疏,不是很大片,像是种给自家喝的茶园。儿子说:“看来今年冬茶产量不会多了。”“记得你有就帮我留着喔。”苏先生边走边跟他叮咛着。

上车时天色已暗,沿着山路开回石碇。路上苏先生说老先生的包种茶虽不能跟顶级的冻顶乌龙比,但是很善、很干净的茶,接着说:“你看他茶园旁边没有其他人的茶树,不然就是他不用农药,邻居若用了也一样会飞过来,土质也会感染。”是啊!难怪喝起来好甜好舒服。

那茶跟他们父子还有那个家,朴实无华有条有理,有一种内在的宁静与祥和。这么整洁干净,临走前我忍不住问是否要请人打扫?老先生儿子不以为然地说:我呀!

重返平溪

平溪铁道。(摄影/池农深)

四年过去了,至今仍念念不忘那次偶发的“旅行”。因疫情的关系滞留台湾,我再度回到平溪的山里探访了东势格的茶农、养蜂人、生态护育者,以及年轻的咖啡达人。

这里曾经是矿业极盛时的“黑金”的故乡。虽然矿业早已成历史,一些令当地人刻骨铭心的故事,在下一代人口中流传者,有辛酸也有一种坚韧的倔强与谦逊,像平溪的山,一种平凡强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平溪在台北东北方山区,雪山山脉分支下的丘陵地带,从500到800公尺之间是狭长形的丘陵谷地形。嘉庆道光年间漳泉人来到此以染料维生。散布在山谷林间的蓝染槽还时而可见。为乾隆间泉州人李大青所开辟,是野生菁桐树染料,一直到民国初年仍有销往大陆的记载。

平溪一直到清末都是单纯以农业为主的聚落,日人入台,矿业兴起,到了民国70年(1981年),矿业逐渐没落后,又回到了农业为主的乡村生活模式。民国50年代矿产盛产时期,仍有不少散落在山里的梯田式的水稻作物。

平溪东势格台和煤矿,1987年。(朱健炫老师提供。非经朱健炫老师同意,不得转载)

东势格一直是半农半矿,茶叶产量因矿业兴起而减产,仅剩五家仍然坚持种植生产,矿业结束后,返乡务农人数回升,产量在民国65年左右(1976年)开始增加。大环境所趋,如今又进入人力青黄不接的十字路口,尤其是门槛较高的茶农。

东势格的山。(摄影/池农深)

老人与茶

一般人对坪林茶耳熟能详,较少听到平溪茶,这与当年煤矿盛产期,大部分的平溪人都去采矿,剩下不多的茶农专心务农。而坪林因地理环境的关系,一直在茶叶这条路上发展得很好,知名度也早已打开。其实平溪茶也是相当的好,尤其包种茶。

香气四溢的包种茶。(摄影/池农深)

第一次喝到平溪茶,是在平溪的六扇门茶馆,不能说惊为天人,但也是非得找到这位茶农不可了。几番打听后,才找到詹老先生与他的茶园。詹老先生世代种茶,传到他已是第三代了。他今年80岁,种植在山坡上有几甲地的茶树。一年四季,年产三千斤左右,一直到最近才减为春冬两季采收,产量减至约八百斤。詹老先生的茶园就他一个人,孩子们都不愿意接手。我们去了好几趟,跟着他在陡峭的茶园上上下下,很难想像一个80岁的老人如此坚持悉心地照顾着偌大的茶园。

80岁的老茶农詹老先生。(摄影/池农深)
詹老先生与他的茶树。(摄影/池农深)

还发现了为什么他的茶干净、醇厚、好喝?老先生的茶园散布在不同的山坡地,最大的一块茶园,围绕在一片森林里,晨昏弥漫着雾气山岚,到了中午是大艳阳天,这是种植茶树最好的环境。老先生不用也没有多余的力气喷洒农药,他说有多少算多少,全是靠手工,只有在采收时才用简单的机器,因为找不到采茶人。

詹老先生简单的收割机。(摄影/池农深)

他的茶树不用农药,加上祖上传下来的制茶功夫,得奖的扁额挂满墙,是前人与今人积累下的功业。问他如何卖他的茶?他说还没制作出来就被订光了,所以非熟识之人难买到他的茶。

望着偌大的茶园和老先生的身影,让我想到“老人与海”的故事,只是老先生要奋战的是在这一片丛林中照顾好他的茶树。老先生每天都要到茶园去巡弋一番,抓虫、拔草、砍树枝以免遮住茶树。遇到干旱时还得浇水,但是杯水车薪啊!有一天我和摄影师们又去茶园看他,他忧愁地跟我们说:“一直不下雨无法采收,不下雨茶叶长不出来怎么办呢?”回家后一直默默为他祈雨。结果隔天平溪一直下雨且下个不停,我们苦等着老先生的电话好让我们去记录他采茶杀青的过程。后来才知道连日的豪雨,怪异的天候,茶叶长得不好,收成更是少得可怜,今年恐怕没有冬茶可以喝了。

詹老先生聚精会神地制茶。(摄影/池农深)
詹老太太也是优秀的制茶人。(摄影/池农深)

老先生的妻子也是个优秀的制茶人,因10年前的车祸而不良于行,但坐在轮椅上仍然与老先生一丝不苟地工作着。老夫妇的儿女孙辈个个都有很好的工作,唯一的可能,是女儿退休后考虑接下老先生的“茶业”。有一次我们遇到她刚好来探望父母,近中午了,我们等着拍摄老先生揉茶的过程,她到菜园里拔地瓜、采苦瓜、摘青菜,不一会儿工夫,就变出满桌的山产美味。我们也被邀一起用餐,同桌还有来访的亲戚、邻居、慕名来跟他学制茶的学生。山里人家的真挚与朴实让人难忘。

詹老先生与访客品尝自家菜园摘的菜。(摄影/池农深)

但是女儿说制作包种茶没有这么容易,还得跟老爸认真学习。蜜香红茶是她能把握的,也是她的最爱。詹家女儿从小就跟着爸妈做茶还这么谦逊,可见制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青农回乡

千年以来,茶一直是迷人的东西。近年来平溪迎来四位青农,其中一位在这东势格专司种茶,承继祖父的“茶业”,平溪人都看好这位辞去高科技工作回乡种茶的年轻人。虽然如此,在东势格的山区产业道路两旁,我们还不时地看到废耕的茶园,有的已废耕一年,废耕两年就不易辨识出茶树了。茶园被蔓草覆没,外围则被高高的芒草遮蔽着,那景象看了令人心痛。

废耕两年的茶园,已不易辨识出茶树了。(摄影/池农深)
远眺雪山山脉。(摄影/池农深)
从东势格到坪林的路上。(詹素珍提供)
被雪覆盖的茶树。(詹素珍提供)

这儿海拔仅约五六百公尺左右,不是东势格的最高点,冬天时偶尔会下雪,整座山头树木覆盖着白雪,能够活下来的茶树,想必累积着甚多能量。老人对茶树悉心照顾,老先生的女儿说,他不放心假手他人,凡事都亲力亲为。

望着老人将刚采收的茶叶杀青,弓着肢体捧着一篮篮茶叶,室内屋外来来回回不停搬运着,我们何其有幸可以喝到他做的茶!希望这不是绝响。(待续)@

——转载自《新纪元

责任编辑:连书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代的文人、皇公贵族、平民百姓都喜在户外活动,在园林里开放的空间摆设宴席。这样的活动,就如孔子所赞扬人文的“里仁为美”。古长安晚宴盛景已连续三年在纽约重现,令人神往唐人园林宴席的人文之美与游宴情境。
  • 平溪区以前系以煤矿开采维生,矿坑周边自然而然形成聚落。在矿业没落之后,幸好有瀑布和天灯加持,让平溪区人气复苏,其中以十分老街最热闹,怀旧味浓厚的十分老街,有吃有喝也有各式饰品小物赏玩逗趣。
  • 飞机工程师Thomas和太太Emily四年前移民台湾,开了一间名为“茶档”的餐车,寻觅另一种生活模式。(受访者提供)
  • 有人还总结出金句“香港就像一场青春,一去不复返了”。那么你呢,多年以后,你会淡然地对当年的自己,说一声“青春无悔”吗?
  • 1999跨入千禧年夜,17亿人透过转播,看到写着“台湾加油”的巨大天灯在时代广场的萤幕缓缓升起。这是从小在十分寮长大、人称“国宝天灯”的胡民树所设计,他说当时好多人流下了眼泪。胡民树从小玩到大的天灯游戏,如今已成为许多平溪人的生计。
  • 平溪人一谈起他们的乡花——艳红鹿子百合,都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最近一次拜访吴金池,正是他复育在院子墙上的艳红鹿子百合盛开时。或许明年我们又可在白鹰石上的峭壁看到这“岩壁上的精灵”,那是去年4月蜘蛛人爬上去种植的。
  • 煤乡人有其独特对土地的情感与记忆。矿业兴盛的年代,物资匮乏,平溪乡人自家养土蜂制蜜;矿业结束后,人口外流,老煤乡人开始从记忆中找回儿时熟悉的养蜂。他们的共同记忆创造了生活的座标。
  • 俗语说:“时间就是金钱”,如果时间是世界唯一流通的货币,大家都想成为亿万富翁,又怎么能大手大脚浪费时间,挥霍自己财富呢?浑浑噩噩,混吃等死,漫无目标也是度过一生,生命意义一贫如洗。不如设定目标,全力以赴,作自己命运的领航人,创造辉煌生命,让人生活得精彩、活得有价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