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成语的故乡(四)

作者:郑欣
font print 人气: 654
【字号】    
   标签: tags: ,

七.围城

公元前259年,秦国的六十万大军直驱邯郸,沿途顺道占领几个城池,并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因为赵国的主力军队已在前年的长平战役中折损,剩下的兵力勉强只能防守邯郸。虽然守城的将士不多,但有善于防御的廉颇坐镇指挥,加上邯郸在百年来的不断建设后已是十分坚固、易守难攻,因此秦军无法马上攻下,只好把城包围起来,这一围就是二年(公元前259~257年)。

王稽——“不翼而飞”

战争陷入胶着状态,带领秦军的将领王稽不免烦躁,经常不分青红皂白,虐打士兵出气。谋士劝他要赏罚分明,否则不利于他的谣言会不翼而飞,传到秦王耳边。王稽认为秦王十分信任自己,不听劝告。后来果真被举报为私通诸侯,遭处死弃市。

平原君——“犹豫不决”

赵国向结盟的魏国求救,魏安釐王原本已经派出10万援兵,但因为害怕秦王的威胁采取报复行动,就下令援兵停在两国边境旁的邺城,然后派使者去劝赵王尊奉秦王为帝,说这样秦王觉得自己受到尊崇,就不会再为难赵国而下令撤军。对此,平原君犹豫不决。

鲁仲连——“义不帝秦”、“排难解纷”

清《古圣贤像传略》中的鲁仲连像。(公有领域)

游说名士鲁仲连此时正好在邯郸,听到消息后请求见魏国使者,说明义不帝秦的道理,魏国使者被说服,放弃继续游说返回魏国,秦军听到后退兵五十里。赵王要赏赐鲁仲连,封官赐金他都不接受,说做一个人就应该要为人排难解纷,不会接受任何报酬。鲁仲连成为李白从政的典范。

毛遂——“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三寸之舌”

平原君一面写信去央求魏国的信陵君,请他帮忙劝魏王助赵;一面准备亲自出使楚国,向楚王讨救兵。他想找20位文武兼备的门客一同前往,但只挑到19个合适的人选。此时一个默默无闻的邯郸人毛遂自告奋勇要一起去,说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平原君同意了,带着他和其他19人一起上路。

到楚国后,平原君向楚考烈王游说半天,楚王一直不答应派兵救援。同行的门客无计可施,要毛遂去试试,毛遂带剑上前,一边义正言辞、一边用剑威胁,成功地让楚王缔结合纵抗秦的约定。毛遂也让随行的19个门客一道歃血为盟,说“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后来平原君十分感叹自己没有识人之明,称赞毛遂是“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信陵君——“窃符救赵”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安釐王的弟弟,他的姐姐嫁给平原君,因此当他收到平原君不断的来信求救时,就多次去请求魏王继续执行救援行动,但魏王害怕秦国的报复,始终不答应。

信陵君无奈,原想带着自己的门客,总共约百余辆车的微薄人力,明知送死也义无反顾地前去救援赵国。后来听从侯嬴的计谋,偷了魏王的兵符、杀了起疑的老将晋鄙,夺得兵权后,才能带领驻守在边境的10万魏兵,奔赴邯郸救援。

此时楚国的春申君也带着楚军来援,战国四公子中的三位首度联手合击,秦军溃败撤退。邯郸解围后,三国联军乘胜追击,重新夺回失土。秦元气大伤,尔后10年没有向东方各国发动战争。

马忌——“攻难守易”

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后,人力物力耗竭殆尽。平原君想出兵占领燕国土地来弥补损失。将军马忌认为不可,他举例秦国以七连胜的气势在长平击败赵国,又进而围攻邯郸,而赵国只有败将残兵守住城池,却可抵御并消耗秦军的实力。赵国去围攻燕国,将面临比秦国更危险的局面。

八.命定

从公元前283年争夺和氏璧开始,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冲突十分频繁(前282~280年三度攻赵、前279年渑池之会、前269年阏与之战、前265年秦趁赵国丧占三城、前262~260年长平之战、前259~257年围攻邯郸)。在这段绵延近30年的纠葛中,赵国历经了二任国君,秦国的统治者始终是昭襄王。这个老是和赵国过不去的秦王到底是何许人物?

公元前280年战国形势图,赵国周围地区强国林立。(玖巧仔/Wikimedia Commons)

秦昭襄王原本是个在燕国当质子的公子,他的兄弟秦武王和大力士比赛举鼎却意外死亡,而且也因为没生儿子没立太子,就引起各个公子起而争夺王位。赵武灵王帮秦昭襄王从燕国偷渡出来,经赵国回到秦国,才能在公元前306年(就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那年)当上秦国国君。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长达56年,他在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登基的同一年)将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因为原来的太子二年前在魏国当质子时去世了。

异人——“奇货可居”

安国君有二十几个儿子,异人(公元前281~247年)是其中一个,他在兄弟中的排行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幺子,而且母亲并不受宠,因此他不被重视,早在渑池之会后(公元279年),就被他的祖父秦昭襄王送到赵国当质子。异人大约在三、四岁时到赵国,等到他的父亲安国君被立为太子,也就是赵孝成王即位时,他已经在邯郸做了十几年的人质了。

异人在家本来就不被重视,当质子后,从秦国得到的生活费当然也不多,可能只能勉强度日。比经济拮据更糟糕的是风声鹤唳的人质生活,因为质子的处境往往随着两国间的关系而改变,因此当秦国和赵国之间不断起冲突时,异人的日子就更不好过。

秦代封泥“右丞相印”,包括李斯等秦丞相可能都用过这枚印章。(公有领域)

吕不韦到邯郸经商时,偶然遇见这个落魄王孙,知道他的来历后,认为异人是奇货可居,决定来场豪赌,将自己的全部家当和心力都押在异人的命运上。吕不韦除了资助异人的生活所需、送他美女赵姬作伴外,还自掏腰包,而且是亲自到秦国去为异人游说,成功地使安国君答应立异人为继承人。

随着生活状况的逐渐改善,异人也开始有名了。但秦军在长平之战屠杀了数十万已经投降的赵国士兵,使赵国人对秦国恨之入骨,作为秦国质子的异人首当其冲地受到牵连。

公元前259年,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中,赵姬生下一子,因为在正月出生,所以取名正,后来也写作政、赵政或嬴政,就是30年后统一天下的秦始皇。

秦始皇像。(公有领域)

同年秦军包围邯郸,赵国陷入城破国亡的危机,异人也面临了随时都可能身家不保的危险。公元前257年,邯郸被围已经二年了,城内的存粮和物资几乎全部用尽,甚至传出易子而食的惨境,赵孝成王的确想杀掉异人来泄愤。吕不韦听到风声,和异人密谋出逃,为了不让赵国方面发现,就将赵姬母子留在邯郸,吕不韦拿出重金贿赂守门官兵,二人逃回秦国。

邯郸之围以秦军败退收场,被留在邯郸的异人妻小可能因为赵国获胜而不致于遭到报复性的攻击,但是母子独自在四面为敌的环境中过活,可能饱尝冷嘲热讽、甚至拳打脚踢等等的霸凌待遇。(待续)@*#

点阅【邯郸,成语的故乡】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死时,太子只有14岁。五国各派一万兵马来参加葬礼,意图十分明显,不过被年轻的赵雍成功化解。他在次年顺利登基,就是著名的赵武灵王(公元前340~295年)。他在20年后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让赵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的强国。
  • 邯郸的成语典故,从神话时代就开始了。传说女娲补天时,曾用过邯郸西边山区的石头。邯郸西边的山区古时称为邯山,山上满是紫红色的石头,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其中红色的石头可能就是来自此处。
  • 自孟子道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千古名言,其刚正、博大的气魄深受历代文人仰慕。他们甚至化用这句话为名取字,时时激励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还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学大家——张养浩。
  • 特殊的风土,使日本人一直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在文学艺术里,便成了这种“深重的悲观主义色彩”:感叹人生的脆弱和短暂,歌咏转瞬即逝的美景,凝视种种琐碎、微小的细节⋯⋯即使是战国时代叱咤风云的名将,留下的辞世诗也多为感叹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句子。
  • 书写黑暗与痛苦,不等于就是消极和局限,相反,一个人如果看不清时代的昏昧、人心的堕落,他对“美好”“光明”的理解也势必是肤浅而狭隘的。(北翠╱新纪元)
    书写黑暗与痛苦,不等于就是消极和局限,相反,一个人如果看不清时代的昏昧、人心的堕落,他对“美好”“光明”的理解也势必是肤浅而狭隘的。
  •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枫桥镇,坐东朝西,面对古运河,在晨曦一抹或暮色苍莽之时,于湖水岸边听得入耳的木鼓钟声不觉令人感叹天地悠悠的怀古幽思,人人不由自主的吟唱唐代诗人张继的千古大作《枫桥夜泊》
  • 倘若欣赏一个人,应当如何赞誉?在众多的誉美之辞中,诸如:以玉树临风形容倜傥之士;以云中白鹤形容隐士高洁;以璞玉比喻有潜质而未经雕琢之人;亦或如瑶林琼树,比喻一个人容貌才智出众,犹如风尘外物……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赞誉,即以镜喻人,百代流芳。
  • 在水浒故事中,每当豪杰出场,必有诗文介绍其名号与绰号。唯独武松出场时,绰号一直空悬未着。
  • 古代的史家并不避讳将神奇的预言采撷入史,三国相关的史料中,关于预言的记载很多,其中不乏采自谶纬之言。
  • 齐国左相出访鲁国,他那豪华的车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鲁国大夫叔孙豹善于预测,当即预料了左相的结局。宴会上,齐国左相举止失礼,叔孙豹辛辣地讽咏道:“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看那老鼠都还有张皮,这人却没有礼仪,不死还等什么?如此辛辣的讽谏,齐国左相做出了怎样的回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