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藝術 文學 連載 教育 人物 生活 美食 旅遊 保健 移民 職場 投稿

新聞 評論 社區 科技 網聞 體育 娛樂 突破封鎖 關於我們

佩璇話箏曲

「寒鴉」是水禽鷗鳥的俗名,亦有人將此曲易名為「水上鷗盟」或作「寒鴨戲水」。而有關「寒鴉戲水」的題旨,歷來解釋不一,一種說法為,它描寫的是烏鴉不畏嚴寒而嬉戲於水天之間,並藉以表達失意者的一種傲世心態;另一說則指「寒鴉」為會游水的「慈鳥」,而且樂情悠然,並無激憤不平的感慨

潮州箏是潮汕地區家喻戶曉的民間樂器,流傳於廣東、潮州一帶。潮州箏歷來以「秦箏」自居,源於秦始皇統一中國,收服百粵之後,秦地的文化藝術,隨秦人從陜西傳入潮汕地區;時至今日,潮州人還習慣稱箏為「秦箏」。

此曲表達了南宋滅亡後,人民深切悼念故國之情,曲調悲壯淒切,極具感染力,屬於客家箏曲之「大調軟弦」樂曲。這首曲子運用不同的彈奏位置,用以達到豐富音色的對比,如:靠近岳山處,音色高雅明亮;靠近岳山和雁柱的中間處,音色則柔美動聽。

箏發展到漢代已出現了轉調,候瑾在《箏賦》中記有:「於是急弦促柱,變調改曲。」是採移動箏柱來轉調的。十三弦箏,在隋代就已流行,隋文帝開皇雅 樂中首見載有十三弦箏的使用

客家音樂又稱「漢樂」、「漢調」或「中州古調」,是我國古老的民間樂種之一。傳統漢樂包括「中軍班音樂」、「廟堂音樂」、「舞台音樂」以及「八音音樂」等鑼鼓吹、弦索和中軍班這樣合奏與吹打的形式,也有只用箏、琵琶和椰胡三件樂器來演奏像「絲弦音樂」這類的清樂,客家箏亦由此而來。

這首樂曲的內容取材於與戲曲同名的古典小說《二度梅》,描寫唐德宗時,忠臣梅伯高一家為奸相盧杞所害,僅梅伯高之子良玉隻身逃出,改名喜童,在已被罷官的前史部尚書陳日昇家當園丁。臘月初二,梅奎忌日,梅花盛開,日昇偕妻、子(春生)、女(杏元)擺案祭梅時,風雨打落梅花,杏元、良玉哭跪求神,敗梅重開。

本曲是板頭曲中流傳較廣的樂曲之一,取材於漢朝蘇武出始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終堅定不屈、忠貞不移的著名故事。樂曲內容刻畫蘇武在塞外的艱苦生活,牧羊北國十九年,歷盡千辛萬苦,始終堅定不屈;樂曲除了表現其高尚不屈的節操,並寄寓深沉強烈的愛國情懷。

這首優秀的傳統箏曲『高山流水』,是首描繪寫意的作品,音韻鏗鏘古樸,借景抒情,據傳是以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為背景,與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調上毫無共同之處,只是同名異曲而已。

這四曲都可以單獨演奏,但經常演奏的方式是將它們組合起來聯奏;這類套曲最早是宮廷樂師們演奏時所使用的,曾以箏、琵琶、揚琴與奚琴等以合奏形式呈現。過去山東老藝人們在夏忙秋種之後,農閒時節,湊聚在一起,自彈自娛,一彈就是幾天幾夜,彈到興濃處,便自然而然地合奏起來,稱之為「對流水」或「碰八板」。

此樂曲內容表達古代宮女寂寞、哀怨之情,運用了揉、吟、滑、按等技巧,風格純樸古雅,表達出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作為山東箏的傳統名曲,有人稱它為曲中之王。

筆者的創作過程是將各首歌謠的旋律主題,於起始樂段的音樂內容中先以完整的鋪排呈現之,隨後,再將原旋律架構進行擴充、改編與創作,不僅採用了爵士樂的節奏風格,更強調了即興的音樂表現

民謠產生於古昔樸實的農漁牧社會,是由民間大眾從生活中,歷經長年累月醞釀而成。它具有人們共同契合的情感,最能抒發人類的新聲,引起大眾的共鳴,而廣受喜愛,也因此常被沿用為戲曲,或說唱裡的基本曲牌。

促使筆者思索當下以台灣本土音樂為素材的箏樂創作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如能藉由引起社會廣大民眾共鳴的台灣歌謠為創作題材,運用古箏特有的演奏技法與音樂語彙,使之成為古箏獨奏曲的曲源之一。如此一來,一方面讓一般民眾藉以對歌謠的熟悉而重新認識古箏這一古老樂器的音韻之美;另一方面亦可讓現階段習箏者或箏樂演奏者,透過這些箏曲的演奏,了解台灣歌謠的藝術之美

這是兩首極富地方色彩的箏曲,也因此獨具韻味的陜西箏曲也就隨著歷史變遷被廣為流傳。

隨著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變遷,箏樂藝術分布到各地,融匯各地民間說唱、戲曲與器樂形式,逐步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不同音韻特點和獨特演奏技法的箏樂演奏風格與文化

左手按弦的方式主要有輕巧快速的按動琴弦、慢速的按,以及上下按放數次或一次等,它們形成了箏曲「以韻補聲」的旋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