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隱士廬博物館」:是建築物也是藝術品

經典藝術啟迪人心,超越生命傳承不朽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隱士廬博物館建築群(the Hermitage Museum complex),毗鄰涅瓦河(the Neva River),於1795年完工。混合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可謂一項奇蹟。照片從左到右可見夕陽下的隱士廬劇院(the Hermitage Theatre)、大隱士廬(the Old Hermitage)、新隱士廬(the New Hermitage)、小隱士廬(the Small Hermitage)和冬宮(the Winter Palace)。(Boris Stroujko/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65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國家隱士廬博物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也是沙王羅曼諾夫(Romanov czars)的故居,位於聖彼得堡的歷史中心。

隱士廬博物館有五棟建築,琳琅滿目的收藏品從石器時代到現代大約300萬件,其中不乏古代大師畫作。然而,隱士廬博物館不僅是座博物館,建築物本身更是一件藝術品。

1754年,俄羅斯伊麗莎白女王(Empress Elizabeth of Russia)委託建築師巴爾托洛梅奧‧拉斯特雷利(Bartolomeo Rastrelli)設計冬宮(the Winter Palace),這座巴洛克風格的奢華住所,耗時八年多建成。後來凱瑟琳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擴增建築物,把大部分巴洛克風格的室內裝潢,改裝成當時流行的建築時尚──新古典主義風格。

凱瑟琳大帝愛好藝術,她那令人讚歎的藝術收藏便存放在王宮(冬宮)旁、外觀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的新建築群裡。小隱士廬(the Small Hermitage)、大隱士廬(the Great Hermitage)、隱士廬劇院(the Hermitage Theatre),以及新隱士廬(the New Hermitage)相繼於1795年完工。這些新竣工的建築群和王宮一起稱作「隱士廬」(Hermitage,源自法語 retreat「隱居處」)。

隱士廬博物館的每一棟建築和房間都是建築奇蹟。冬宮的外觀是俄國巴洛克式建築的傑作,擁有數量龐大的模製裝飾造型,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金色的粉飾灰泥(golden stucco)。

博物館大部分的內部裝潢採用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例如:聖喬治大廳(St. George’s Hall)是一座大型的國家級接待大廳,採用粉紅色大理石科林斯柱(Corinthian columns)和各種圖案的地板等。其它的特點還包括帶有哥德式、東方和文藝復興元素的閣樓大廳(the Pavilion Hall);壁畫靈感來自梵蒂岡宗座宮(the Vatican Palace,譯註:教宗的正式官邸)的拉斐爾涼廊(the Raphael Loggias gallery);或法式洛可可風格的劇院(the Auditorium)等。

收藏古物和藝術鉅作的宮殿建築本身就是偉大的藝術作品。

冬宮(The Winter Palace)

外觀典雅的冬宮,是18世紀俄國巴洛克式建築的傑出典範。宏偉的王宮外牆漆成綠色和白色,融合裝飾的藝術和傳統建築。這座三層樓高的建物有四種立面,包括兩層樓高的柱廊(colonnades)設計和金色灰泥造型裝飾。外觀就一個詞形容:「豐富多彩」,窗戶很多、裝飾性線條的簷口(cornices)設計豐富,以及屋頂上許多雕像人物等,賦予宮殿氣勢雄偉的外觀。

外觀典雅的冬宮,是18世紀俄國巴洛克式建築的傑出典範。(Katvik/Shutterstock)

聖喬治大廳(St. George’s Hall)

位在冬宮內的聖喬治大廳,又稱王座廳(the Throne Hall),於1787至1795年間由建築師賈科莫‧誇倫吉(Giacomo Quarenghi)以俄國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後來於1837年遭祝融焚毀。之後內飾稍作改動,但仍保留某些原始設計元,例如,兩層樓高的窗戶、大理石科林斯柱、鍍金天花板、大廳盡頭為凱瑟琳大帝設計的寶座,以及各種木材拼製而成的鑲木地板等。

聖喬治大廳,又稱王座廳(the Throne Hall),位於冬宮內。以俄羅斯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兩層樓高的窗戶、大理石科林斯柱、鍍金天花板、大廳盡頭凱瑟琳大帝設計的寶座,以及各種木材拼成的鑲木地板。(Popova Valeriya/Shutterstock)

黃金會客廳(The Gold-Drawing Room)

黃金會客廳是以黃金打造的房間,建築師亞歷山大‧布留洛夫(Alexander Briullov)從1838到1841年之間設計。1837年大火燒毀後,由安德烈‧斯塔肯施奈德(Andrei Stackenschneider)翻新,建築設計沿襲原本華麗的拜占庭風格、拱形天花板、鍍金造型牆飾、整片鍍金門等設計。高雅細緻的鑲木地板,讓整體裝飾更臻完美。

孔雀石廳(The Malachite Room)

孔雀石廳於1839年由亞歷山大‧布留洛夫設計,是冬宮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房間。室內牆上裝飾著藝術家安東尼奧‧維吉(Antonio Vighi)繪製的寓言人物畫作,分別代表夜晚、白天和詩歌。其它房間還可見綠色孔雀石柱(malachite columns)、馬賽克地板,以及大火前原本「碧玉廳」(Jasper Room)的陳設。整個設計可說是19世紀裝飾藝術的典範。

孔雀石廳是冬宮裡另一印象深刻的房間。整個設計可說是19世紀裝飾藝術的典範。 (volkova natalia/Shutterstock)

閨房(The Boudoir of Empress)

女王閨房是冬宮裡罕見的「洛可可式復興風格」(Second Rococo,洛可可裝飾風格的復興)。閨房由建築師哈拉爾德‧博斯(Harald Bosse)於1853年設計,裝飾非常精美,房內可見鍍金家具、紅色緞面絲綢布料,以及鍍金青銅吊燈等裝潢,給人奢華舒適的感覺。

女王閨房是冬宮裡罕見的「洛可可式復興風格」。房內可見鍍金家具、紅色緞面絲綢布料,以及鍍金青銅吊燈等裝潢,給人奢華舒適的感覺。(Karasev Victor/Shutterstock)

大利式天窗房(The Italian Skylight Room)

意大利式天窗房是冬宮內三間有天窗的房間其中之一。紅色牆上展示許多17、18世紀意大利巨幅畫作。藍、金色相間的造型天花板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圖飾。

意大利式天窗房是冬宮內三間有天窗的房間其中之一。紅色牆上掛有許多17、18世紀意大利巨幅畫作。藍、金色相間的造型天花板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圖飾。 (Mrvlad/Shutterstock)

拉斐爾涼廊(The Raphael Loggias)

拉斐爾涼廊是大隱士廬最著名的房間。1780年代受凱瑟琳大帝委託設計,精確複製梵蒂岡宗座宮(the Papal Palace)的壁畫作品。涼廊的壁畫以蛋彩畫(tempera)的技術繪製。拱頂壁畫呈現不同的聖經場景(即知名的Raphael’s Bible),牆壁彩繪主題以「怪誕畫」(grotesques)為主。

拉斐爾涼廊是大隱士廬最著名的房間。精確複製梵蒂岡宗座宮(the Papal Palace)的壁畫作品。(Nigel Jarvis/Shutterstock)

閣樓大廳(The Pavilion Hall)

閣樓大廳位於小隱士廬,是隱士廬博物館建築群中一處最奢華的房間。1858年由安德烈‧斯塔肯施奈德(Andrei Stackenschneider)設計,融合哥德式、東方和文藝復興元素。房間隨處可見水晶吊燈、白色大理石柱、鍍金灰泥天花板和牆壁粉飾。地板上的馬賽克圖案是仿照古羅馬的樣式製作。

閣樓大廳位於小隱士廬,是隱士廬博物館建築群中一處最奢華的空間。房間隨處可見水晶吊燈、白色大理石柱、鍍金灰泥天花板和牆壁粉飾。地板上的馬賽克圖案是仿照古羅馬的樣式製作。 (Popova Valeriya/Shutterstock)

隱士廬劇院(the Hermitage Theatre)

隱士廬劇院的門廳非常氣派,由建築師萊昂蒂‧貝諾瓦(Leonty Benois)於1903年以法式洛可可風裝飾。藍色牆壁妝點著鍍金植物花環,而畫框、牆板、窗戶和房門上都以「造型曲線或源自大自然的洛可可風元素」(Rocaille)裝飾。天花板上的作品是盧克‧佐丹奴(Luca Giordano)仿製17世紀畫作繪製,呈現神話場景。

冬宮劇院的門廳非常氣派。藍色牆壁妝點著鍍金植物花環,而畫框、牆板、窗戶和房門上都以「造型曲線或源自大自然的洛可可風格元素」(Rocaille)裝飾。天花板上的作品是盧克‧佐丹奴(Luca Giordano)仿製17世紀畫作繪製,呈現神話場景。(Mistervlad/Shutterstock)

原文:The Hermitage of St. Petersburg: Museum of Art and Architectur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位國際自由記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658年,法國殖民者在加拿大博普雷(Beaupré)定居點劃撥了一塊土地,要建造一座新教堂。博普雷地區距當時迅速開發擴大的魁北克市25英里。教堂建成後,成為供奉聖安妮(聖母瑪利亞的母親)神奇雕像的聖地。到了1676年,此處已成為熱門的朝聖地。如今,聖安妮博普雷大教堂(Basilica of Sainte-Anne-de-Beaupré)乃是加拿大最傑出的教會建築之一。
  • 波士頓圖書館麥金大樓不僅歷史悠久,建築特色也非常卓越。這座大樓面積為16,000平方英尺,其內外設計裝潢都引人注目:雕塑、雕刻、淺浮雕、拱門和柱子散發出華麗壯美。外部一些細節和主題體現了波士頓毗鄰大西洋的海港特點,例如銅海豚和貝殼等裝飾都有畫龍點睛之妙。
  • 聖派翠克大教堂(Dublin’s St. Patrick’s Cathedral)是為了紀念愛爾蘭的守護神而建造的,它是愛爾蘭800年文化和宗教歷史的見證。這座宏偉的哥特式大教堂位於首都都柏林歷史悠久的自由區,是這座中世紀城市僅存的少數建築之一。
  • 維吉尼亞州查爾斯城(Charles City)的韋斯托弗豪宅(the Mansion of Westover)屬磚造喬治亞風格建築。屋前高大的鬱金香樹(tulip poplar trees)在草坪上格外顯眼美麗。(Don Williamson Photography提供)
  • 1870年代末、1880年代初,紐約市是美國奢華家具和室內裝潢的製造中心。南北戰爭後,國內經濟增長激起了前所未有的住宅建設熱潮,高端家具製造業應運而生,迅速發展。
  • 施洗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說道:「看哪,神的羔羊,背負世人罪孽的!」(約翰福音 1:29)。基督教藝術經常用羔羊來描繪基督。
  • 馬德里王宮(Royal Palace of Madrid)位於西班牙首都中心,可說是西班牙王室傳統的代表。這座宮殿來自18世紀中葉改建古老的摩爾人堡壘(Moorish fortress),呈現法國巴洛克與新古典主義風格,佔地超過100萬平方英尺,擁有近3,500個房間。王宮是西班牙王室的官邸,至今仍用於國家慶典。馬德里王宮以躋身歐洲最大宮殿之一而聞名。
  • 當我告訴別人我還在用書信與朋友聯絡時,大多數人都覺得那是一種雅興,好像我們只是喜歡那些漂亮的羊皮紙和羽毛筆。平心而論,我確實喜歡使用漂亮的信紙和蠟封,但這並不是我最重視的因素。我認為,手寫信這種傳播媒介是數位訊息無法比擬的。
  • 《青銅騎士》,由葉卡捷琳娜大帝訂製,用來宣示她暨俄羅斯末代沙王及第一位帝王彼得大帝(1672—1725年)之後成功地統治了俄羅斯。彼得出生後一個世紀,這位新登基的女王不僅展現對前任帝王高度的敬意,更藉此鞏固自己身為俄羅斯偉大統治者的地位,在雕像上題詞「葉卡捷琳娜二世向彼得一世致敬,1782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