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平均律就是把一個八度音程平均分為12個半音音階的律制,在交響樂和鍵盤樂器中應用非常廣泛,可以說是輝煌西方音樂殿堂的基石之一。現代的鋼琴也是以十二平均律來調律定音的。巴赫的《平均律鍵盤曲集》更是完美地詮釋了平均律的優越性和轉調的完美,被譽為鋼琴文獻的舊約聖經。其實十二平均律的確立最早是來自中國,很可能是通過東西文化的交流傳到了西方,被西方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呢。
仔細說來,其實早在上古時期中國就有了十二音階了(十二律呂)。《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說「昔黃帝令伶倫(註:伶倫是黃帝的樂官)作為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註:榮將為黃帝的大臣)鑄十二鐘,以施英韶(註:英韶指華美的音樂)……命之曰《咸池》」講的就是黃帝命伶倫作音律,伶倫依據鳳凰的鳴叫聲製作出十二根竹笛子,完成了十二律呂;又和榮將一起鑄造了十二個大鐘,用以和諧音律,展現華美的上古音樂《咸池》的故事。
而在歷史文獻中,最早詳細記錄求律方法的是春秋時期的《管子》,管仲(管子)為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且精通音樂。他所記載的求律方法稱為「三分損益法」,根據「三分損益法」得來的十二律就是「三分損益法十二律」。而西方最早使用類似方法求律的是希臘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比管仲晚了一百四十多年。
關於十二律呂的名稱,在今天看來這些名字非常詰屈聱牙了,其實它們也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的哲理呢。按照《國語·周語下》記載:十二律呂分為六陰律、六陽律。陽律稱為「律」,陰律稱為「呂」。六律為「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六呂指「大呂、夾鍾、仲呂、林鍾、南呂、應鐘」。
按《禮記·月令》記載,十二律呂對應著十二個月份:「孟春之月,律中太簇……」「孟春」就是一月份,對應的音律是「太簇」。「太簇」也作「大簇」取萬物簇生之意,這個時節,陽氣萌發,東風化解了寒冷,冬眠的動物也開始活動,魚兒游到冰面下,鴻雁從南方飛回來了。接下來二月份是「仲春之月,律中夾鍾」,依次到「季冬之月,律中大呂」,「季冬之月」——十二月。而如果將對應十二律的每個律管中以葭灰(蘆葦灰)填實,當某個月份來臨時,與之相對應的律管中的葭灰就會飛動起來,叫做「吹灰」。真可謂「聖人作樂以應天」,音樂和天地相合,律管也可探測時令節氣的變化,循環往復,周而復始。
既然是「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那理想的音律應該是循環一次能夠完美地回到高一個八度的主音上,開始新一輪的循環,但是幾千年來,東西方的各種音律的方法都無法解決這個基本的問題。直到明朝的皇族王子朱載堉,在他的《新法密律》中提出的十二平均律才完美地解決了這個音律無法復原的基本問題。在沒有計算機的時代,他用八十一檔的大算盤,計算出半音之間的音頻比例,精確到小數點後面24位,令人歎為觀止。朱載堉本身是位文理精通的奇才,融會貫通天文、曆法、數學、舞蹈及樂理等領域,被稱為「東方藝術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在研幾探賾的路上,悟到大道至簡至易的道理,「以淺近之辭,發揮高深之理,以幽微之數,研究迂闊之學,得其精而忘其粗。」
後來,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很可能是被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從中國傳到了歐洲。現在的西方音樂體系,正是以此為最重要的定律基準之一。真可謂天下世事一盤棋,當中國戲曲雜藝百出的時候,西方也跨入了文藝復興時期,湧現出一批震古鑠今的古典音樂之天才巨匠,西方音樂開始走向頂峰,從為宮廷和舞蹈演奏音樂助興開始,專門演奏交響樂曲的管弦樂團日漸發展完善。
時光荏苒,幾百年後的今天,神韻藝術團交響樂團植根於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融合東西方正統音樂的精髓,以西方管弦樂為基奠烘托中國樂器的特色,以古老中國音樂的旋律韻味為基礎,用西方管弦樂來表現神韻所需要的效果。很多觀看過神韻交響樂演出的觀眾都說:「神韻正開創著古典音樂的新紀元!」
(點擊閱讀原文)
——轉載自神韻藝術團網站
(神韻網站授權轉載,版權歸神韻藝術團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