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正述】夏之十二:夏初之亂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正述(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857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夏朝:夏代諸王之二

夏初之亂

啟過世以後,兒子太康繼位。太康沉迷於逸樂,把時間荒廢在遊獵上。人君失德,臣民則有二心,天下將要生變。

太康失國 五子作歌

在大夏的東方,有一個有窮國,其首領叫后羿。這個后羿不是堯帝時代射下九日的那位射日英雄羿,而是那個羿的後代。由於堯帝時的羿是神射手,所以他的後人包括大夏時代有窮國國君后羿也都擅射。

一次太康到洛水之南遊獵,一去百天不歸。有窮國國君后羿趁機布置重兵扼守在洛水北岸,太康無法渡河返回都城,從此被放逐在自己的國土之外。這就是史上著名的「太康失國」。

夏朝國君太康沉湎享樂,酷愛打獵,不理國事,荒廢朝政。一次太康外出遊獵時,有窮國國君后羿趁機布置重兵扼守在洛水北岸,太康無法渡河返回都城,從此被放逐在自己的國土之外。圖為清代《彩繪帝鑒圖說》插圖之「游畋失位」局部。(公有領域)

《史記》載,太康的五個兄弟駕著馬車載著他們的母親徘徊在洛水的南岸,進退不得。太康的兄弟埋怨太康縱情享樂不歸,不秉君德,不由在河邊唱起了悲傷的五子之歌。他們揚聲歌頌先祖大禹巍巍的功績和訓誡,又低聲吟唱起了今天的不幸和悔恨。

第一首歌唱道:「聖明的祖先訓誡我們,要親近百姓,不可以輕視他們;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國家才得安寧。我看天下的人,愚夫愚婦都勝過我。一人犯下許多過失,難道要等到民怨流露出來才看得見嗎?要在怨尤未形成時就要有警惕啊。治理兆民,應當心存畏懼,好比拿腐朽的繩子駕著六匹奔馬一般;在百姓之上的人怎能不心存敬畏呢?」

第二首歌唱道:「大禹這樣告誡我們:在內迷惑於女色,在外迷戀於遊獵,沉湎於美酒、音樂,身居高大的宮宇,又把宮牆繪滿了彩飾,這幾種嗜好若是染上其中一種,沒有不亡國的。」

第三首歌唱道:「古代的陶唐帝堯,他居住在冀方一帶。現在太康失了堯的治道、亂了堯的法紀,才帶來了今天的覆亡。」

第四首歌唱道:「我輝煌的祖父大禹是萬國的天子,他把典章和法度傳給了子孫後代。王國的倉庫殷實、財物豐盛,難以數算。現在,我們荒廢了先祖留下的功業,覆滅了宗廟,祭祀斷絕!」

第五首歌唱道:「嗚呼,要何以為家!我懷著悲痛。百姓仇恨我們,我們又能依靠誰呢?我心抑鬱憂傷,羞愧悲傷。不遵奉德行,就是悔恨,又如何能追回呢?」

這是華夏民族第一個有關於天子「失國」的記載。留下一個失德享樂的君王必失其國的慘痛教訓,也留下了這五首上古悲歌。

仲康即位 胤侯征羲和

后羿廢逐了太康,立太康之弟仲康為帝,仲康駕崩後,子相繼位。但這一期間,夏朝的朝政大權一直掌握在有窮國國君后羿的手中。這是夏初的一段亂世。

帝仲康五年時出現日食,從堯的時代起就掌管天象的氏族羲氏與和氏沉湎在酒色之中,「廢時亂日」,沒有預先觀測到這一天象,仲康震怒之下,派大司馬胤侯出兵去征伐羲和二氏所在的領地。

胤侯出師前誓師道:「羲、和二氏行事顛倒,沉迷在酒氣之中,失職棄守,顛倒了日月星辰的運行歷程。季秋之月的朔日,日月星辰不合聚於房,出現了日食,樂官擊起了鼓,嗇夫奔馳去取幣禮拜天神,百姓急忙做搶救日食的各種差役。然而羲、和主管其官位卻渾然不知,對天象昏迷不識,受到了先王的誅罰。」(《尚書胤征》)

從這段誓師的宣言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遇到日食時,從上到下各色人等都虔敬、莊嚴而有序地進行禮儀活動。

仲康在位時淪為有窮后羿的傀儡,君不在其位,此時天象出現日食並不是偶然的。日食是月食日,也就是陰侵陽的一種天象,對應在當時的夏朝,則表現為以臣侵君、朝政失序的亂象。

后羿逐相 寒浞篡夏

仲康駕崩後傳位給兒子相,後來后羿驅逐了相,相流亡在外,建都商丘,依附於同姓諸侯斟尋、斟灌氏。後來,相娶有仍氏緡為妻。有仍氏是太昊、少昊的後裔,又稱為東夷昊族,是當時東夷族的望族,相從而得到了可以依靠的助力。

後來后羿把大權拱手讓給了佞臣寒浞,又在寒浞的禍亂誘導下荒廢國事,沉迷在打獵遊樂之中。後來后羿被寒浞所殺。史載,寒浞殺后羿的情形十分殘忍野蠻,違背倫常,可以說是在上古史中留下的一個諸侯忤逆亂政、橫遭現世惡報的警示。

《左傳》記載,寒浞殺后羿篡位,自立為王,他把流亡在外的夏王相視為心頭之患,於是派遣自己的兒子奡先後滅了斟尋、斟灌氏,之後又追殺相至商丘,相自刎而亡。

相自殺之時,相的王后緡正懷有身孕,危急中她帶著隨身的宮女鑽過墻腳的洞,奔逃回自己的家鄉有仍。在有仍,她生下了相的遺腹子少康,在千鈞一髮之際,夏朝的天命得以承傳下去。

參考文獻:
1. 《尚書正義》
2. 《史記》
3. 《左傳正義》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

點閱中國歷史正述】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就是中央、中心之國。這個「中央」,隨不同朝代之地域、文化的變化而變化。所不變的是其含義,仍然是君主、天子承其天時、地利、人和居中央而統攝、教化四方。
  • 神農氏除了嚐百草,開創農業、中藥治病和茶道外,還留下了許多偉大的文明成就。
  • 三年後,堯將帝位禪讓於舜,舜在正月的一個吉日,於堯的太廟中接受了禪讓。舜向上天報告了繼承帝位之事,祭祀了天地四時與山川、眾神,並接受了四方諸侯的朝拜,將圭玉頒發給他們。
  • 堯舜禹被稱作古代的三聖王。神人共在的聖王時代是華夏神傳文明中一個令人心嚮往之的時代。上古三代夏商周繼唐堯、虞舜之後而起,其中夏朝便是由聖王大禹所開創。在這一章中我們所要講述的,正是這上古三代中的第一朝:夏朝。
  • 顓頊帝時共工氏怒觸不周山,使地陷東南,引發了一場大洪水。由於洪水一直未得到根本的治理,上古先民自此時常為水患所困。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帝嚳之世,又延續到帝堯之世。洪水的規模之大,在《尚書‧虞書‧堯典》中如此記述:「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 帝堯在位七十二年,大禹受命平水土,輔佐大禹一同治水的還有伯益與后稷、夔。諸侯百姓們在大禹的帶領下,登高山,跨深谷,伐林開路,鑿山疏河,踏上了治水的漫漫長途。
  • 大禹治水,周行天下,丈量大地,同時,還做了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給天下山川命名。上古之世,名字被視為萬物生命的一部分,事物之名是掌握萬物的鑰匙,連通著駕馭萬物的力量。能夠給山川命名的人必須是君王或能溝通天地神明的有聖德之人。所以命名一事牽連深遠。大禹治水後因給山川萬物命名,被尊為山川神主,背後有著深厚的文明意涵。
  • 舜帝十四年,在隆重的祭祀大典上,樂工們奏起了簫韶之樂。簫韶,又稱九韶、大韶、韶樂、九招,是舜帝時的大樂舞,旨在頌揚帝舜之德。這韶樂雖為舜樂,其實也是大禹奉舜帝之命而創作的。當簫韶之樂第一次奏響時,在舜德的感招下,天降祥瑞,連鳳凰也從遠方飛來,偏偏起舞。
  • 在道德高尚的上古之世,樂是人神溝通的重要途徑。改朝換代時,上古聖王都要作樂,以順應天地之氣,達到與天地同和。此外,樂在上古時代還有和萬民、廣教化的作用。如果說後世帝王是以禮樂刑政來治世,那麼上古之世則是一個樂治天下的時代,而禮、政、刑則為其輔助。
  • 大禹踐天子之位後,遵循古制,踏上了巡狩天下的長途。所謂巡狩,是指天子定期巡視四方諸侯所鎮守的地方。帝禹第一次巡狩是南向而下,直到淮水之畔的當塗山,在這裡帝禹大會諸侯,史稱塗山大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