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一同欣賞的是,宋朝晏殊一首膾炙人口的詞:「浣溪沙」。
晏殊,字同叔,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逝於宋仁宗至和二年,年六十四歲。他七歲時就能作文章了,十四歲時以神童應試,賜同進士出身,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在文學上擅長詞令(長短句),尤擅長小令,風格婉約,內容沉著,不流於輕倩、膚淺,故為當時所重。他的一生中官位顯赫,富貴優遊。據《宋史》中記載:「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意思是說,晏殊生平非常喜歡有才華的人,像是宋朝的名臣范仲淹、韓琦、歐陽脩等,都是他提拔推薦的。就這樣,讀書人看到了希望,都用心地讀書來考取功名。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有名的〈浣溪沙〉吧!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是晏殊最膾炙人口的一首小令,文詞明白流暢,清麗自然,而意蘊深沉。「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從開頭這幾句輕快的語調中,可以感受到晏殊寫作時的輕鬆喜悅,對酒當歌,何等快樂啊!飲著美酒,聽一曲由新詞譜成的歌,心情閑適舒暢。但想起去年的這時候,也是同樣的晚春天氣,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台亭閣,一樣的美酒清歌,卻已逝者如斯,時序移轉,再也回不來了,有誰見過以前西下的夕陽,曾經回來過呢?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無奈地看著跟前的殘花飄落,已是無法挽留了。雖然如此,但卻又見到眼熟的舊燕翩翩地歸來了,那是去年曾在此築巢的舊相識,原來啊!宇宙是生生不息的,消逝的同時仍然會有美好事物的重現。溶入在此情此景,在花開花落,詩意盎然中,俯仰天地之圓融,不禁獨自在小園的花徑中沉思、徘徊著。這首詞通篇蘊藉含蓄,沒有一個字正面表現離情別意,但讀的人卻能從「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等句,領會到作者對景物依舊、人事全非的暗喻和深深的嘆息。
而這首詞能夠這樣的千古傳誦,膾炙人口,其實和詞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一聯,是有很大關連的。這上下兩句對仗工整巧妙、而又渾然天成,簡直就是天衣無縫,既流暢又含蓄,點出了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宇宙中蘊含著的無限生機。
晏殊很早就仕途亨通了,一生富貴優遊,所以作詩飲酒,就成為他生活的中心。有一次,晏殊在揚州的「大明寺」裡休息,看見牆上有許多的題詩,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後,讓隨從唸牆上的詩給他聽,但不說出作者的名字和身分。晏殊聽了會兒,覺得有一首詩寫得特別好,就教人去找來作者王綺,請他一起來吃飯。飯後兩人高興的一塊兒到後花園去散步。這時晚春時節,正是滿地的落英繽紛,粉紅鵝黃的煞是好看。晏殊看了,忽然想到了一件事,就對王綺說:「王先生,我有個句子,想了好幾年了,都沒有琢磨出一個好的下句來。」王綺連忙問:「請大人說說是什麼句子?」晏殊就唸道:「無可奈何花落去」,王綺聽了,馬上就說:「大人何不對個——『似曾相識燕歸來。』 呢?」晏殊一聽,連聲拍手叫好,說:「太妙了!太妙了!」
王綺的下句對得的確實是好,跟上句一樣,描述的都是春天的景色。用「無可奈何」對「似曾相識」,「花落去」對「燕歸來」, 恰到好處也工整巧妙,音調正好平仄相對,念起來又和諧好聽。因為晏殊太喜歡這兩句了,所以不但在他所作〈浣溪沙〉詞裏邊,用了這副聯語,後來在他的一首七言律詩中,又用進去了,可見他對這兩句是何等的欣賞,這在我國古代詩詞作品裏,真還不多見的。後來他一回到京都,就立刻向朝廷薦舉王綺,稱讚他學識淵博,才華卓絕,而仁宗皇帝也立刻降旨召王綺入京,授他為集賢院學士,專任草擬詔書之職。晏殊對有才氣的人,那種欣賞和提拔的心胸,可見一斑。
晏殊從小就誠實善良,而且聰明好學。七歲時,文章就寫得很好了。十四歲那年,晏殊因聰明過人,被縣令以神童推薦給宋真宗。晏殊本可以直接由皇上面試,但他執意要參加科舉會考。他認為只有會考所反映出的成績,才算是自己的真實才學。主考官同意了晏殊的要求,決定讓他同三千一百多名舉人一起會考。
考試開始了,當考題發下來的時候,晏殊一看題目是以前曾做過的。他想了一會兒,就舉起手對主考官說:「大人,這個題目我在家已經做過了,如果現再做一遍,就是作假了。請另外給我再出個題目。」考官就給晏殊另外再出一個題目。晏殊拿到新題目後,胸有成竹,拿起筆就龍飛鳳舞,一氣呵成。考官驚呆了,覺得此人文思敏捷,真是奇才啊。
晏殊要求參加會考和重新出題的誠實行為,受到人們的敬重,不僅在考生中傳開了,也傳到了宋真宗那裡。真宗馬上召見了晏殊,稱讚說:「你不僅有出眾的才華,更重要的是,具有誠實不欺的好品性啊!」就拔擢他為秘書省正字,後來更官至宰相。他的好德性,不但成了歷史上很有名的故事,自已更因而仕途平坦,富貴優遊,誰說不是佳話一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