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大象會互取名字、鯨魚會講方言嗎?科學家用AI破解動物溝通密碼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文/ Chris 

地球一瞬,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些大小事。

註:本文為單一事件快訊報導,非深度文章

文章插圖

鯨魚語計畫,上課囉!

海豚的鳴叫、大象的低吼、鳥兒的歌唱,這些聲音都蘊含著特定的模式和結構,傳遞著訊息給同類。但對於人類來說,要理解這些模式並不容易。不過,人工智慧的強項就是辨識特定模式,這也讓生物學家和電腦科學家燃起希望,也許 AI 能解讀動物的聲音,揭開動物彼此溝通的秘密。

而近年來,越來越多使用 AI 輔助的研究成果頗為豐富。像科學家發現,非洲草原象和普通狨猴會給予同伴特定的稱呼,就像人類的名字一樣。此外,研究人員也利用機器學習工具繪製烏鴉的發聲圖譜。

其中一個備受矚目的研究計畫是「鯨魚語計畫」(Project CETI),這個計畫著重於研究抹香鯨的溝通方式。研究團隊長期在加勒比海地區進行抹香鯨研究,收集了超過 30 個鯨魚家族的數據。抹香鯨大部分時間都在深海覓食,在陽光無法照射的深海中,牠們會發出「咔噠」聲來進行回聲定位,尋找獵物。此外,牠們還會使用一種稱為「尾聲」(coda)的聲音序列,每個尾聲由3到40個「咔噠」聲組成,用來與其他鯨魚保持聯繫。在海面上,鯨魚不需要回聲定位,這時尾聲就成為牠們社交時的溝通工具。

文章插圖

AI演算法,一秒分辨抹香鯨的方言

研究團隊發現,抹香鯨會以「家族」為單位聚集在一起,每個家族都有獨特的飲食習慣、社會行為和棲息地。這些家族可能包含數千隻鯨魚,由雌鯨領導,並且使用獨特的「方言」進行溝通。這些方言主要體現在尾聲的節奏差異上,例如兩個家族可能會使用相同的五個「咔噠」聲序列,但節奏和停頓卻不同。科學家認為,這些方言標記了家族之間的「文化界線」。

為了理解尾聲的節奏和速度,研究團隊過去只能手動將鯨魚的聲音錄音製作成光譜圖。光譜圖可以視覺化聲音,顯示音量和頻率等特徵,就像人類語言學家利用光譜圖來識別音素一樣。但手動製作光譜圖非常耗時,每分鐘的錄音需要團隊成員花費約10分鐘來分離每個「咔噠」聲。而 AI 演算法的出現,大大加快了這項工作的速度,並且可以更精準地分辨出每個聲音來自哪隻鯨魚。

更重要的是,AI 讓研究人員得以更深入地分析鯨魚的溝通模式。過去,研究人員只能手動記錄單個的「單詞」,但 AI 可以分析「句子」甚至「對話」層次的尾聲結構。研究團隊透過 AI 發現了「咔噠」聲之間的細微變化,目前,這些特徵的意義尚不清楚,但透過不同的節奏、速度、裝飾音組合,鯨魚可以產生大量的尾聲。研究人員收集了8,719個尾聲的數據集,並發現了一套抹香鯨的「語音字母表」,他們認為鯨魚可能利用這些字母表來構建複雜的訊息。

非洲象: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除了抹香鯨之外,其他動物也會使用特定的聲音來識別彼此。像另外有研究團隊利用機器學習發現,野生非洲象似乎也有「名字」。換句話說,牠們會使用針對特定個體的聲音來呼喚同伴。研究人員早就知道,大象會根據彼此是否在視線範圍內、以及母象是否與幼象互動,發出不同的低沉聲音。研究團隊觀察到,大象會對某些呼喚做出反應,而忽略其他呼喚聲。

為了確認這些得到回應的呼喚是否具有獨特性,他們使用研究人員標記為「引起反應」的聲音來訓練機器學習模型。該算法學習了這些呼喚的聲學特徵,然後被賦予在新的呼喚中識別這些特徵並預測預期接收者的任務。

結果顯示,電腦正確匹配呼喚和接收者的比例為27.5%,乍聽之可能不是很高,但大象並不會在每次呼喚時都使用名字。相比之下,使用隨機特徵訓練的模型只有8%的正確率。研究團隊透過播放錄音並觀察哪隻大象做出反應,驗證了這些呼喚對大象而言是有意義的。

文章插圖

並非真的要和動物溝通

研究人員接下來希望利用相同的技術來解碼大象的其他詞彙,例如地點。當大象試圖讓同伴移動時,牠們會發出特定的呼喚。如果其中一些聲音代表了朝特定地點移動,研究人員也許可以透過 AI 識別出來。為了驗證他們的發現,研究人員可以播放該呼喚,並觀察大象的去向。

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團隊記錄了肯亞兩個大象種群的呼喚聲。他們利用機器學習發現,兩個種群之間存在明顯的聲音差異,而兩個種群內不同社會群體的大象之間也存在細微的差異。

這些資訊對於保育人士來說可能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可能會嘗試將瀕危的大象引入現有的群體中,以維護種群的健康。如果動物之間無法理解彼此,可能會給新來者帶來麻煩。

但最後要強調的是,研究人員對於 AI 模型最終能否讓人類與動物交談是持謹慎態度的。與其要跟野生動物和寵物交談,研究更多是為了理解動物如何感知自己和世界,以及是否真有具備一定抽象思維的能力。他們也強調,現在還無法得出動物是否具備「語言能力」的結論,目前的現況還比較像「可以系統性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