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興格拉德巴赫
門興格拉德巴赫 Mönchengladbach | |
---|---|
德國市鎮 | |
坐標:51°12′N 6°26′E / 51.2°N 6.43°E | |
國家 | 德國 |
聯邦 | 北萊茵-西發利亞 |
行政區 | 杜塞道夫行政區 |
郡 | 無(非郡轄城市) |
面積1 | |
• 總計 | 170.47 平方公里(65.82 平方英里) |
人口(2023-12-31)[1] | |
• 總計 | 268,943人 |
• 密度 | 1,578人/平方公里(4,086人/平方英里) |
時區 | CET(UTC+01:00) |
• 夏時制 | CEST(UTC+02:00) |
郵政編碼 | 41061–41239 |
市鎮編碼 | 05116000 |
電話區號 | 02161、02166 |
車輛號牌 | MG |
網站 | https://www.moenchengladbach.de/ |
資料最後更新:2021-10-07 |
門興格拉德巴赫[2](德語:Mönchengladbach,德語發音:[mœnçn̩ˈɡlatbax] (ⓘ)),位於德國北萊因-威斯特法連邦杜塞道夫以西的一座非郡轄城市。
地名
[編輯]門興格拉德巴赫最初稱為「Gladbach」(格拉德巴赫),但為了與其它同樣使用這個名稱的城市區別開來,它在1888年改名為「München-Gladbach」(慕尼黑-格拉德巴赫)。但這又容易讓人誤以為它是慕尼黑的一個區,於是在1950年又改名為「Mönchen Gladbach」,並最終在1960年更名為今天的「Mönchengladbach」。
歷史
[編輯]早期歷史
[編輯]門興格拉德巴赫附近的第一個人類定居點有30萬年以上的歷史,屬於晚期直立人(海德堡人)和尼安德塔人,遺址主要是位於市區南部尼爾斯(Niers)附近和賴特城堡的東南部。2013年,考古人員在賴特城堡南部發現了新的舊石器時代的聚落,時間大約為13500年前。在哈特森林(Hardterwald)中保存了一些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手推車。到了公元前50年左右,凱撒手下的羅馬軍隊抵達該地,附近生活的凱爾特人部落被羅馬人全滅了。
在羅馬統治時期,該地屬於下日耳曼行省。公元1到3世紀,在門興格拉德巴赫-米爾福特有一個羅馬村莊(Vicus Mülfort),渡口穿過尼爾斯沼澤通往諾伊斯和默茲河。公元352年,羅馬村莊被法蘭克人摧毀,變成無人區。
中世紀
[編輯]公元800年,法蘭克人在今天的奧登基爾興-薩塞拉特(Odenkirchen-Sasserath)地區定居。974年,科隆大主教蓋羅注意到了此地,並與同伴桑德拉德一起建造了格拉德巴赫大教堂,同時修建了一座修道院。該地曾經在800年前修建過一座教堂,但是在954年被匈牙利人摧毀。
僧侶們定居此地,並在12世紀在教堂北部創建了一個市場。隨後招入了更多的工匠和商人。在1364-1366年,門興格拉德巴赫的城市地位被帝國授予。不久之後開始修建石質的城牆作為防禦工事。這座城市行政上面歸屬於於利希公國的格雷文布羅赫市,直到18世紀晚期。
法國與普魯士
[編輯]1794年,法蘭西共和國的軍隊開進了市區,於利希要塞被移交給法國人。1801年,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在呂內維爾和約中將萊茵河左岸全數割讓給法國,格拉德巴赫開始了法國統治時期。修道院被強制解散,僧侶們被遣散,圖書館的藏書大部分被洗劫或者摧毀。從1798年到1814年,格拉德巴赫屬於羅爾省的克雷維爾區。
1815年,普魯士王國正式接管格拉德巴赫,並在城市的基礎上面組建了格拉德巴赫區,這個區的建制延續到1929年。在1859年,該區劃分為格拉德巴赫市和奧伯格布爾特市兩個部分。國民工會(Volksverein)於1890年10月24日成立於科隆,但是搬遷到了慕尼黑-格拉德巴赫作為總部所在地。慕尼黑-格拉德巴赫隸屬於位於萊茵河左岸的杜塞道夫行政區,在1919年擁有64000多名居民。包括南部的賴特在內的大居住區一共有130000名居民。各種工業設施(包括紡織工業、鑄鐵廠、機械廠等)以及基礎設施(包括地方法院、商會、文理中學、紡織業呂刻昂等)一應俱全。
現代
[編輯]1921年,萊茵達倫、慕尼黑-格拉德巴赫-鄉村(原奧伯格布爾特)和諾伊維克三個市正式併入慕尼黑-格拉德巴赫市。1929年,慕尼黑-格拉德巴赫市與賴特以及其他郊區組成了格拉德巴赫-賴特雙城。1933年,因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的要求(本人出生於賴特),雙城進行行政分離。老慕尼黑-格拉德巴赫正式改名為慕尼黑格拉德巴赫,簡稱為M.格拉德巴赫。
二次大戰期間門興格拉德巴赫為盟軍空襲主要目標之一。慕尼黑格拉德巴赫在1940年5月11日夜間遭遇英國皇家空軍(RAF)的第一次空襲,造成四人死亡。考慮到前一天德國國防軍正式啟動法國戰役,因此這次空襲的目標主要是針對當地運輸部隊和車輛的鐵路,而並非針對城市的空襲。
1943年8月30日夜間,慕尼黑格拉德巴赫和萊特遭遇盟軍一次強力空襲,損失慘重(404人死亡)[3]。最後一次大空襲則發生在1945年2月1日,盟軍飛機投下了大約1200枚高爆彈和65000枚燃燒彈,導致兩座城市約有三分之二的地區被毀,全部空襲造成約2000名平民死亡。
1945年2月26日至3月1日,盟軍發動手榴彈行動,攻占了這座城市。1945年3月,盟軍在格倫茨蘭體育場設立了第41疏散醫院,一共有750個移動床位。
在二戰結束前的幾天,美軍在慕尼黑格拉德巴赫南側的蒙斯霍夫附近臨時建立了一個面積9平方公里的戰俘營,後來英軍也加入其中,在占領期間一共有15萬名投降的德國士兵居住在那裡,條件相當惡劣,據目擊者稱每天可能有20多人死亡。這個戰俘營一直留存到1945年9月。
戰後,兩座城市的紡織工業得以緩慢恢復,後來又增加了機械工程等產業促進經濟發展。到1974年,該市已經有147567名居民。1975年,北萊因-威斯特法連邦進行區域行政改革,門興格拉德巴赫、萊特再加上威克拉特三座城市進行合併。
政治
[編輯]格拉德巴赫最早是由地方法官組成的陪審團進行管理,一共有6名成員,三名由市議會選舉,三名是非專業人士。從1446年開始,引入了理事會的概念,理事會的主席就是市長。在法國統治時間的1797年,通過了新的市政憲法,其中包含一名名譽市長(Maire)以及輔助的兩名名譽議員。1815年通過了普魯士的市政憲法,1845年通過萊茵省市政法典,1856年通過普魯士城鎮法典(Gemeindeordnung),從此市長(Bürgermeister)就成為城市管理的直接負責人。
納粹德國時期,市長由納粹黨直接任命。二戰後,該城市屬於英國占領區,因此按照英國模式為基礎制定了新的地方憲法,產生了由市民直選產生的市議會。而理事會則從成員中選舉出名譽市長作為城市的代表人。1946年,理事會還需要選舉一名高級城市主任作為城市的行政主管,和市長形成了雙重領導制。1999年,行政主管職位被廢除,只剩下市長。他需要同時兼任市議會的主席、城市的行政主管和城市代表人。現任市長是社會民主黨的菲利克斯·海因里希斯(Felix Heinrichs),2020年上任。
市議會
[編輯]市議會(Stadtrat)是門興格拉德巴赫的立法機構,一共包括66名市議員。雖然市長是市議會的主席,但他不屬於市議會成員。根據最新的改革政策,議員名額要在2025年前增加到76人。
2020年市政選舉以來,議會席位分配如下:
經濟
[編輯]門興格拉德巴赫曾經是紡織業中心,隨著不敵亞洲等國家之競爭,紡織業比重不斷下降。目前,全市只有7%就業人口從事紡織業。
今日門興格拉德巴赫經濟主要以機械、電氣工程,以至物流和服務業為主。該市出口產品中包括有紡織機械、自動輸送系統、信號和系統技術、變壓器、電纜、印刷品和加工食品。同時門興格拉德巴赫亦有啤酒釀造廠。
當地最大僱主為桑坦德消費者銀行──為西班牙一家銀行於德國之分支,在全德共聘用3672人。
名人
[編輯]- 尼克·海費爾德:F1車手
- 海因茨-哈拉爾德·弗倫岑:F1車手
- 漢斯·約納斯:哲學家
- 約瑟夫·戈培爾:納粹時代宣傳部長
- 胡戈·容克斯:工程師、發明家
- 君特·內策爾:足球員,電視足球評述員
- 約爾格·阿爾貝茨:足球員
- 尼克·海費爾德:賽車手
- 馬克-安德烈·特爾施特根:足球員
- 尤普·海因克斯:足球員
友好城市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Bevölkerung der Gemeinden Nordrhein-Westfalens am 31. Dezember 2023 – Fortschreibung des Bevölkerungsstandes auf Basis des Zensus vom 9. Mai 2011. Landesbetrieb Information und Technik NRW. [2024-06-20] (德語).
- ^ 周定國 (編). Mönchengladbach 门兴格拉德巴赫 [德]. 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8-01. ISBN 978-7-500-10753-8. OCLC 885528603. OL 23943703M. NLC 003756704.(簡體中文)
- ^ Andreas Gruhn. Mönchengladbach:Bomben auf Jack. RP Online. 2009-12-06 [2021-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1) (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