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鎖子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鎖子甲至早於公元2世紀傳入中國,最早以「環鎖鎧」一詞被記錄於三國時期曹植所著《先帝賜臣鎧表》中[1]

形制

[編輯]

中國使用的鎖子甲在形制上於世界各國區別不大,唯有工藝上略有差別。

使用

[編輯]
塔城地區展出的明代鎖子甲與伊斯蘭盔

唐宋

[編輯]

唐宋時期的唐軍、宋軍與吐蕃軍均有裝備環鎖鎧,其中吐蕃軍裝備率更高些,其士兵與戰馬均披上鎖子甲[2]。但中原王朝軍隊普遍仍將札甲作為主要鎧甲,鎖子甲多穿着於脖子、關節或用作內襯作為補充防護手段。

元朝鐵網漆皮甲

[編輯]

元朝時期,鎖子甲開始普遍使用,士卒裝備的鐵胄就有「鐵網」(即鎖子甲中的鐵環組成),胄體為皮製,胄頂為鐵製形如小盤,頂端有一小尖[3][4][5][6]。胄體四周嵌有若干弧形鋼板與鐵網相互連接,而鐵網從面頰兩側和腦後下垂形成頓項[7]。此外,根據周緯所著《中國兵器史稿》,元代的鐵網漆皮甲在成書(該稿完成於1945年)時有一件實物藏於法國一東方兵器研究專家Charles Buttin,但由於年代久遠,該甲藏於何地還不得而知。但書中描述了該甲高64厘米,重6公斤。為前開襟,用兩個鈎扣系束,前胸為大塊漆皮製成,以鐵網(即鎖子甲)連貫,高級將領所着的甲前胸表層還鑲嵌有銀絲和印花片。而鋼鐵網則與該套甲的鐵胄中的網甲相同,即鎖子甲[7]

明清鎖子甲

[編輯]

明清兩代的鎖子甲流傳至今的實物非常多,在諸如敦煌市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都有完整的甲衣展出,有些是前開襟,也有一些是套頭穿,也有些是類似於短袖襯衫形制的短袖鎖子甲[8]。明代的鎖子甲相比元代,小鐵環被縮小到了直徑1厘米左右,不再配有內襯,穿着時直接套在袍服之外。而山西省博物館藏有明代御林軍的鎖子甲長袖和鎖子甲腿裙與衛足(綁腿)。其腿裙與前幾朝形制相近,也是兩篇腿裙由系帶相連,兩片腿裙沒有襯裡,穿時在身後或者繞到身前系束。明神宗的陪葬物種有六弧鐵盔,其形制採用了元代笠型鐵盔的樣式,頓項採用鎖子甲編綴,內有錦帛作內襯。此外,明軍也有裝備形制同伊斯蘭盔的鐵鎖子盔。

清代的鎖子甲形制與明代基本相同,在清初為皇帝衛隊所使用,而到了清中晚期,鎖子甲徹底消失於清軍裝備之中[8]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鏈接至維基文庫 曹子建集/卷八#上 先帝賜鎧表. 維基文庫. 先帝賜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領、兩當鎧一領、環鎖鎧一領、馬鎧一領。今代以昇平,兵革無事,乞悉以付鎧曹自理。 
  2. ^ 鏈接至維基文庫 通典/卷190#吐蕃. 維基文庫. 兵器有弓、刀、楯、矟、甲、冑。每戰,前隊皆死,後隊方進。人馬俱披鎖子甲,其制甚精,周體皆遍,唯開兩眼,非勁弓利刃之所能傷也。其戰必下馬列行而陣,死則遞收之,終不肯退。槍細,而長於中國者。 
  3. ^ 劉永華. 中國古代軍戎服飾.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8-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9). 
  4. ^ 賈濰. 中國古代鎧甲的歷史變革分析. 天津師範大學. [2010-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6). 
  5. ^ 篠田耕一. 武器と防具・中国編 (Truth In Fantasy). 新紀元社. ISBN 978-4-88317-211-5 (日語). 
  6. ^ 歴史群像シリーズ編集部. 『図説・中国武器集成』決定版 歴史群像シリーズ. 學習研究社. ISBN 978-4-05-604431-7 (日語). 
  7. ^ 7.0 7.1 周緯. 《中国兵器史稿》. 北京: 中國畫報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14615968. 
  8. ^ 8.0 8.1 陳大威. 《画说中国甲胄》.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7: 212. ISBN 978-7-122-2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