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Ghren/四庫/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選材

[编辑]
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書籍
著錄 存目
63 9
36 38
93 71
171 10

《四庫全書》所收入的書籍來源主要有六處:《永樂大典》、內府書籍、奉敕編撰書籍、各省采進本、私人進獻本、通行本

《永樂大典》方面,當時《永樂大典》藏於翰林院的典籍庫中,經朱筠的提議之後,開始了輯佚的工作。這些輯本於《總目》中被稱為《大典》本。四庫館館臣先將會將可以輯出的書目粘貼標識,將由繕書處編寫底本。然後再「詳細校正」,「將各書大旨及著作源流詳悉考證,詮疏崖略,列寫簡端」,然後由總裁「復加勘定,分別應刊,應抄,應刪三項」。

學者雖然認可四庫館臣在輯佚史上的意義,但也批評他們的輯佚工作尚未完善。梁啟超指:「吾輩尤有一事當感謝清儒者,曰輯佚.......乾隆中修《四庫全書》,其書之採自《永樂大典》者以百計,實開輯佚之先聲」。[1]孫楷第批評,於《大典》本中,只有少數書籍會以《永樂大典》以外書籍以校勘、輯佚之外,其他都因個人散便,只是按章辦公,沒有按照其他書籍補充,引致佚文並不全面,「以《大典》所載為足,實自欺欺人」[2]:293-294。史廣超批評,四庫輯本出現沒有注明出處,出現漏輯,誤以為他書為本書佚文,編排不當四項問題。[3]:157-181

內府書籍和奉敕編撰書籍方面,《四庫全書》開館之後,這些書籍被送至翰林院西齋房作集中處理。除了一些「舊刻顯然訛誤,應行隨行改正」的官刻舊本會送至校閱,以及一些不夠完善的敕撰書籍外,這些書籍當中的官刻舊本、敕撰書籍大多都直接送到武英殿繕寫。

進呈書籍可以分為各省采進本、私人進獻本、通行本三類。乾隆三十九年前後,各省已經收到書籍不下萬餘種,而會被送到翰林院的寶善亭中收存。其後,纂修官會對收集回來的書籍作清理、甄別。其後,纂修官會對於書籍作詳細的校閱工作,包括辨別版本、辨偽、考證等等的工作,再為每書編寫提要,再交予繕寫。

《四庫全書》的編寫工作受到禁書政策影響,因此會對於書籍中包括「違礙悖逆」書籍抽毀,對於書籍中含「違礙」的內容作改易。以《舊五代史》為例:

《永樂大典》卷六五一王庭胤: 處直為養子都戶纂。時威北走虜庭,納之。 處直為養子都戶纂。時威北契丹,契丹納之。

其實權以恥拜虜庭,故堅辭之,非避事以違命也。 其實權不欲以臣事契丹,故堅辭之,非避事以違命也。


  1. ^ 梁啟超. 清代學術概論. 
  2.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3.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