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海因里希亲王饭店: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建立内容为“'''海因里希亲王饭店({{lang|de|Hotel Prinz Heinrich}})''',德租时期中文名称为“亨利客寓”,是胶州湾租借地|青...”的新页面
标签加入博客链接 检查外部链接 增加广告宣传内容
(没有差异)

2017年2月11日 (六) 18:08的版本

海因里希亲王饭店(Hotel Prinz Heinrich,德租时期中文名称为“亨利客寓”,是青岛德租时期的一座饭店,位于威廉皇帝海岸(Kaiser-Wilhelm-Ufer,今太平路)与威廉大街(Wilhelmstraße,今青岛路)路口西北角,始建于1899年,以时任德国海军远东舰队司令的普鲁士亲王海因里希Prinz Heinrich von Preußen)命名。今仅存旅馆部[1]

历史

1898年9月2日青岛的第一个城市规划公布,紧接着的10月,胶澳总督府开始土地售卖,青岛有计划的城市建设由此开始。上海的德国商人菲利普·利德尔(Philipp Lieder)在今太平路青岛路路口买下了一块地并于1899年1月开始建造租借地的第一座高档酒店,并于该年9月竣工,命名为海因里希亲王饭店。该建筑设计师不详,承建公司为上海的信义洋行(H. Mandl & Co.,利德尔为其所有人之一),利德尔的雇员威廉·布申多夫(Wilhelm Buschendorff)负责监督施工及内部装修[2][3]

1900年7月3日,礼和洋行(Carlowitz & Co.)、德华银行(Deutsch-Asiatische Bank)等几个青岛主要德国公司、金融机构组建了“青岛旅店业股份公司(Tsingtau Hotel Actien-Gesellschaft)”,并于7月6日以22.5万墨西哥银圆的价格从利德尔手中买下了该饭店[2][3]

1903年青岛旅店业股份公司决定在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湾(Auguste-Viktoria-Bucht,今汇泉湾)建设另一座酒店,命名为海滨旅馆(Strandhotel),并于1904年开业。1905年该公司又在海因里希亲王饭店的北侧临海因里希亲王大街(Prinz-Heinrich-Straße,今广西路)的空地建设一座音乐厅,并举行设计竞赛以选择建设方案。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Curt Rothkegel)赢得第一名并成为该音乐厅的设计者,这也是罗克格在中国设计的第一座建筑。该建筑由广包公司(Baufirma F.H Schmidt)承建[1][2][3]

1911年7月,哈利洋行(Sietas, Plambeck & Co.)买下了海因里希亲王饭店及海滨旅馆,青岛旅店业股份公司随即解散。该公司决定在海因里希亲王饭店与其西侧的中和饭店(Central Hotel)之间建设了旅馆部(Logierhaus),由李希德(P.F.Richter)设计并承建,并于次年6月竣工开业。1914年春,哈利洋行又买下了紧邻旅馆部的中和饭店[1][2][3]

1914年日德青岛战役爆发后,饭店成为临时军医院。日军占领青岛后没收了哈利洋行的财产,饭店曾短暂成为日本陆军俱乐部“偕行社”。不久,该饭店及原中和饭店一同成为由日本人经营的青岛大饭店(Grand Hotel)[1]。1938年日军占领青岛后,饭店曾为日军“桐部队”的司令部。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建筑改为国民党青岛市执行委员会的办公楼。1949年后,该建筑成为青岛市政协办公楼,原音乐厅为政协礼堂,旅馆部为栈桥宾馆。1990年代青岛市政府东迁,原饭店及音乐厅被售予鲁银集团,1998年被拆除,以建设泛海名人酒店。原栈桥宾馆(旅馆部)后改名为“栈桥王子饭店”(海因里希亲王饭店有时被译为“亨利王子饭店”),直至今日[2][3]

建筑特色

海因里希亲王饭店本部建筑墙体采用花岗石基座,中式灰砖墙面,屋面为平缓的中式黑瓦坡顶,上下两层加阁楼。立面为欧洲同时期旅馆建筑中常用的三段式分割法,布局采用强烈的中轴线对称式,中部和两端在平面中略前凸,顶部配以曲线式山墙。外墙墙面有寿字、铜钱等中式装饰。大门为三座券拱式并排门洞,南、北立面均有大面积的木制阳台,饰以中式雀替。中式装饰在建筑材料和专业建筑师匮乏的德租时期初期很常见[3]

饭店内部高大开阔的门厅里摆设着绿色的皮沙发,厅后部是楼梯间。厅的两侧则修成宽大的游廊。入口处左侧依次为餐馆、台球室和阅览室,最后方有一间可容80个客席的大餐厅。其中的装潢摆设,尤其那些红底烫金的皮椅和精雕细刻的食品柜,会使人联想起欧洲本土的大宾馆。饭店正门右侧是几间客房和活动室,其余客房均在二层。在朝海的楼中段还设有一间女士专用沙龙。饭店所有的40间客房,都配有独立的浴室[3]

饭店音乐厅的风格标新立异,具有德国青年派的特点。虽然音乐厅位于饭店后方,受到位置、采光等方面的限制,设计师罗克格用娴熟的建筑语言将其一一弥补。东立面的五个采光大窗满足了音乐厅的光线需求,屋顶铺以瓦楞铁皮,做成蒙莎式屋顶。音乐厅内部空间宽敞,北墙中心有木制舞台,边框装饰异常精美。

旅馆部上下三层,有阁楼和半地下室。外墙为花岗石基座,白色拉毛墙面,屋顶为红瓦坡屋顶。正立面有大面积全敞开的阳台(现已封闭),饰以花岗岩条石,大门为单拱门(现加建一门廊),除檐口正中央起山花,侧面有山墙外,装饰极为简洁。

约1913年饭店本馆经历了外立面改造,由原来的灰砖墙面、黑瓦屋顶改为黄色粗砂石墙面、红瓦屋顶,立面的中式装饰除雀替外多被去掉,山花也被改造。整体风格更倾向于欧洲风格。1940年代木制阳台改为砖砌窗户。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袁宾久. 《青岛德式建筑》. 青岛: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ISBN 9787112109050. 
  2. ^ 2.0 2.1 2.2 2.3 2.4 Short history of the „Prinz Heinrich Hotel“ in Qingdao.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海因里希亲王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