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闡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闡陀(梵名 Chandaka,巴利名 Channa),又譯為闡鐸迦、闡陀迦、闡特、闡怒、羼陀、孱那、闡那、闍那、栴檀,舊譯為車匿[1][2]、車那。意譯為樂欲[3]、應作、樂作、欲作、覆藏。本是釋迦牟尼未出家前的僕役,後成為他的弟子。

經典記載,他證阿羅漢果。但是對他證阿羅漢果的經過,以及過世日期,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生平

[编辑]

本為釋迦牟尼太子時的僕役,負責為他駕車。在釋迦牟尼出家後,也跟隨他出家[2]。跟隨釋迦牟尼出家後,他仍然保持原來粗野的個性,因此被稱為惡口車匿、惡性車匿。他也曾加入提婆達多六群比丘之中。

律藏中,佛陀制戒因緣中,有許多與闡陀有關,如《五分律》中記載,他曾任意伐樹,建立住處,引起當地居民不滿[4]

闡陀比丘證阿羅漢果的經過,經中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1. 佛在世時,闡陀在王舍城生病,尊者舍利弗去探病,並與他論法,他證阿羅漢果後以刀自殺。他「有供養家,極為親厚」,所以舍利弗懷疑他沒有證果,但佛肯定地說,闡陀已是阿羅漢。這一說法,見於南傳『相應部35相應87經』[5],『中部144經』[6],及漢譯『雜阿含經‧病相應1266經』[7]
  2. 佛滅前,遺言阿難,如果闡陀繼續對其他比丘口出惡言,就給與「梵檀罰」,僧團所有人不得與他交談,要讓他覺得羞愧而悔改。[8][9]。闡陀悔改後,住在波羅奈,向上座們請益,都不契機。後來,到拘睒彌,阿難為他說『教迦旃延經』,因而證阿羅漢果。這一說法,見於南傳『相應部22相應90經』[10],漢譯『雜阿含經‧陰相應262經』[11],『大智度論卷二』[12]

第一說闡陀死於佛世,二說闡陀死於佛滅之後[13]

註釋

[编辑]
  1. ^ 慧琳《一切經音義》卷6:「闡鐸迦,上昌演反,次唐洛反,梵語也。如來僕使之名,古云車匿也。」
  2. ^ 2.0 2.1 《大唐西域記》卷6:「沙彌伽藍東,大林中行百餘里,至大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是太子踰城至此,解寶衣,去纓絡,命僕還處。太子夜半踰城,遲明至此,既允宿心,乃形言曰:「是我出籠樊,去羈鎖,最後釋駕之處也。」於天冠中解末尼寶,命僕夫曰:「汝持此寶,還白父王,今茲遠遁,非苟違離,欲斷無常,絕諸有漏。」闡鐸迦(舊曰車匿,訛也)曰:「詎有何心,空駕而返?」太子善言慰喻,感悟而還。迴駕窣堵波東,有贍部樹,枝葉雖凋,枯株尚在。」
  3. ^ 慧琳《一切經音義》卷47:「闡鐸迦,梵言,徒洛反,人名也。此云樂欲。」
  4. ^ 《五分律》卷3:「闡陀行還,著衣持缽往到其家,皆出問訊。白言:『長老,我等近至僧房,不得相見。今從何來?』答言:『我最下座,一切諸房上座已滿,是故遊行,致此乖互。』諸人白言:『可求屋處。我等當為長老作之。既以見福。而使長老得安隱住。又令我等不乖問訊。』闡陀答言:『我不能自作,以廢行道。年長自當以次得之。』諸人又言:『我幸有物及有善心,財物無常,善心難保,願為求處。』必欲作之。闡陀見其慇懃難相違逆,即便遊行求作屋地,見神樹處最可建立。即便伐之。此樹有神國人所奉,諸祈請者,多得如願,忽見斫伐,莫不驚怪。不信樂佛法者皆呵罵言:『沙門釋子,無道之甚,苟欲自利,傷害天人。』信樂佛法者便言:『此樹有神,眾人畏敬,夙夜虔恭,不敢墮慢。而諸比丘,伐之無疑。一切色心,晏安如故,可謂大神大貴可重。』毀譽之聲充滿國內。諸長老比丘聞種種呵責,將至佛所,以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問闡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呵責已,告諸比丘:『以十利故,為諸比丘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有主為身作房。應將諸比丘求作處。諸比丘應示作處,無難處,有行處。若不將諸比丘求作處,僧伽婆尸沙。有主者有檀越,餘如上無主中說。」』」
  5. ^ 相應部35相應87經/闡陀經. [2013-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0). 
  6. ^ 中部144經/教誡闡陀經. [2013-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0). 
  7. ^ 雜阿含1266經. [2013-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8. ^ 長部16經. [2013-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8). 阿難!我死後,對闡陀比丘應該施與梵罰。」「大德!但,什麼是梵罰?」「阿難!闡陀比丘如果說他欲求的,他既不應該被比丘們講說,也不應該被教誡、被訓誡。 
  9. ^ 長阿含2經/遊行經. [2013-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佛告阿難:「我滅度後,若彼闡怒不順威儀,不受教誡,汝等當共行梵檀罰,敕諸比丘不得與語,亦勿往返教授從事。」 
  10. ^ 相應部22相應90經/闡陀經. [2013-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30). 
  11. ^ 雜阿含262經.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12. ^ 龍樹菩薩. 大智度論卷第二. [201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7). 惡口車匿,云何共住?...佛告阿難:...車匿比丘,我涅槃後,如梵法治;若心濡伏者,應教刪陀迦旃延經,即可得道。 
  13. ^ 釋印順. 佛陀最後之教誡. 華雨集 第三冊. 正聞出版社. 1993年: 128–132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0).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