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竹山連興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連興宮
基本信息
位置 臺灣南投縣竹山鎮下橫街28號
坐标23°45′23″N 120°41′06″E / 23.756281°N 120.685126°E / 23.756281; 120.685126
宗教台灣民間信仰
主神天上聖母
廟格地方公廟
建立时间 大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
地圖
地图
汉语名称
汉语連興宮
汉语拼音 zhú shān lián xìng gōng
威妥瑪拼音 Chu Shan Lien Hsing Kung
注音符號 ㄓㄨˊㄕㄢ ㄌㄧㄢˊㄒㄧㄥ ㄍㄨㄥ
白話字 Tek-san Liân-heng-kiong
台語羅馬字 Tik-san Liân-hing-kiong

連興宮,是一座主祀媽祖廟宇,位於臺灣南投縣竹山鎮,是南投縣縣定古蹟。該廟是竹山、鹿谷地區居民口中的「媽祖廟」或「媽祖宮」,是該區域之媽祖信仰中心,位於竹山路與下橫街交口鬧區內。

沿革

[编辑]

該廟創建年代有二種說法,一為乾隆七年(1742年),另一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原本名天上宮,大約清代中葉咸豐年間,經大規模重修之後改名,是當時沙連堡的信仰中心。當時,當地人把田仔溪以北的地區稱為「沙連堡」,而「連興」就是「沙連堡興旺」的意思。[1]

建築及古物

[编辑]

該廟前殿為傳統建築,因年代久遠,為南投縣縣定古蹟。牆壁為土角磚建造;屋頂覆蓋琉璃瓦燕尾作飛龍狀。

雖經多次修建,仍保有多種古物,如神龕門首的「德佈山海」匾額立於昭和11年(1936年)與「海澨恩深」匾額立於民國35年(1946年)、右壁外牆邊的「正堂馬示」又名「歲納稻穀定例充為媽祖香燈碑記」立於乾隆43年(1778年)與「嚴禁勒索竹排船伕碑」立於道光4年(1824年)的石碑[2][3]、宮門兩側的石獅[4]及其基座、正門及其左右邊門的門腳石、宮內圓柱柱礎等。

祀奉神尊

[编辑]

主祀

[编辑]
  • 媽祖:黑面二媽祖雖為木雕,但其肢體可活動屈折,為「軟身媽祖」。該神尊原為竹山鎮社寮地區武德宮所奉祀的媽祖娘娘,並因武德宮整修而暫駐此處;後來,媽祖聖示願常駐連興宮,因此每年有社寮地區例行前來迎回軟身媽巡視的活動。[1][5]

陪祀

[编辑]

軼事

[编辑]
  • 該廟所在地區眾多居民自幼即是該廟媽祖的契子
  • 該廟於921地震中土造牆壁發生若干毀損,但也因而露出其古拙原貌。
  • 該廟公石獅曾一度失竊,但已於2016年尋回。

參見

[编辑]

註解及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南投縣竹山鎮公所觀光景點內容. www.chushang.gov.tw. 2011-07-20 [201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6) (中文(臺灣)). 
  2. ^ 本碑立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為長方形立體石碑,崁在連興宮前殿右壁外牆上,似有部份碑體被埋,高54公分,寬63公分,厚11.5公分,碑面風化嚴重,部份字蹟已經模糊,此碑似在描記乾隆二十七年秋,彰化知縣胡邦翰勘察水沙連,諭告居民凡水沙連堡沿山一帶,未報墾納賦者,應照一九稅之例,繳年租約二千元,配入本廟,充作香燈之費」一事,據傳此後連興宮香火盛極一時。九二一地震,本宮於修建過程中挖出深藏地下五十年的「正堂馬示」斷碑,原本失落五分之三的乾隆古物終得完整合一。
  3. ^ 本碑立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在連興宮前殿右壁外,高132.5公分,寬61.5公分,厚11.5公分。當時陸路交通不便,清水溪、濁水溪未淤積,竹農山產竹木綑綁成排,順水而下彰化之溪州北斗市場出售,押送竹排的人稱為「排夫」。此碑記載當時解決排夫被勒索糾紛,以及約定每排抽二百文充為連興宮及元帥廟香燈諸實,並規定雙方不可再無理滋事,否則送官辦理,決不原諒。
  4. ^ 連興宮的石獅,自古以來即為竹山地區兒童愛好嬉戲之處。獅子口中有石球,但又緊咬著牙關。 九二一震災後,一雙石獅中的公獅於夜間遭竊,而後只得補造一尊安置於原處。
  5. ^ 社寮媽祖回娘家:連興宮二媽傳說. bachbeethoven.blogspot.tw. [201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0). 

外部鏈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