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张巡
张巡曾獲提名優良條目評選,惟因其尚未符合標準而落選。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链接中可了解落選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條目照建議改善之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 ||||
|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丙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Untitled
编辑整篇文章長歸長,內容卻同說書般,過於誇大張巡守城的功績,其他生平卻略而不提,在此建議整個條目清理重寫。--阿儒 | 這裡泡茶 13:12 2006年4月13日 (UTC)
我是文章作者。
我可以保证,文章的生平部分全部取自正史《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张巡守城的功绩也是取于上述三部正史。
我在编写条目时,已经十分注意文章的准确性。编写每个战役或事件时,都分别对比《唐书》、《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相互补充,相互对证,最大限度达到准确性。
至于阿儒所说的“其他生平略过不提”。我只能说很遗憾,“其他生平”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或者我没有找到。我同时对照三部正史,为的也是全面地、没有遗漏地描述张巡生平的每一个事件。因为正史向来被史学界奉为权威,因此其准确性应该不存在问题。如果我在正史中找到“其他生平”我一定会添加到条目中,绝对不会“略过不提”。
有鉴于此,我认为我所编写的张巡条目实在没有必要“整个清理重写”。意气书生 17:04 2006年4月15日 (UTC)
正史固然有其權威性,但不代表沒有pov的問題。至於條目中的問題,在此我僅僅舉出其中一段文字:
起兵抗賊 進駐雍丘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亂爆發。由於大唐王朝承平日久,朝廷重文輕武,武備松弛,而安祿山早有反意,聲勢浩大,於是一些州縣的太守、縣令早被叛軍的囂張氣焰嚇得手足無措,望風而降。
首先,維基百科沒有立場,所以請不要用“賊”等詞彙描述特定勢力,至於“朝廷重文輕武,武備松弛”這句話在歷史學界上只怕沒多少人同意。最後,“叛軍的囂張氣焰”請問有實際的根據嗎?我不知道為何只有叛軍囂張,難道唐軍不囂張嗎?
如此短短數字,其中便有許多立場與觀點上的不中立、確實。如此個人認為的確有整理重寫的必要。--阿儒 | 這裡泡茶 17:19 2006年4月15日 (UTC)
- 另外“經歷大小四百多戰,斬叛將三百余人,累計殲敵人十二萬”這句話顯然有嚴重誇大的嫌疑。紀錄中安祿山起兵時兵力不過二十多萬,如果被殲滅十二萬,不等於安祿山大半兵力都死在張巡軍隊手中?--阿儒 | 這裡泡茶 17:23 2006年4月15日 (UTC)
我承认用了“贼”一字,显得不够公正。事实上,史上书向来对叛军都通称为“贼兵”的,“贼”字在古代是指危害国家安定的人。但在文中我基本都改成“叛军”或“敌军”。此处是我的疏忽,我将一一修改纠正。
至于阁下引述本文,说“重文轻武,武备松弛”,史学界没多少人同意。但《资治通鉴》有如下记载:
禄山乘铁舆,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七卷》)
此外,从《资治通鉴》中还可以看到,安禄山于11月初九谋反,而到11月十五日唐玄宗才命封常清、高仙芝等人在长安仓卒募兵,其武备松弛可见一斑。此外,安禄山造反之初,拥兵近20万。有资料指,当时唐军的常备军仅有57万,并主要部署在西部边防,而归内地、中央直接控制的仅有8万。当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南诏(今云南大理)又谋反。中原兵力显得更加空虚。是故,我认为武备松弛。多说一句,我觉得若是政府军兵力殷实、武备充足,安禄山就不敢贸然谋反了。
当然此处仅为介绍张巡起兵的历史背景,若引起中立性争议,我删去也无妨。
至于阁下认为歼敌十二万是夸大,这点就不敢苟同。《新唐书》中有如下记载: 更潮及子琦,大小四百战,斩将三百、卒十余万。(自《新唐书》卷二百十五 列传一百一十七)
张巡在雍丘、睢阳二处,歼灭令狐潮、尹子奇部共十余万再加上宁陵之战中歼灭杨朝宗的一万余人,即合歼灭十二万左右。 正如阁下所说的,安禄山起兵时二十万。但是显然,不能以起兵初期人数来衡量,叛军累计数目。事实上,起兵二十万就不是一个小数目,很多足以推翻中央政权的民变,起兵时不过数千。叛军沿途收编各州县的降军、胁从兵及后来又招募新的胡兵,队伍定会不断壮大。事实上在黄河以北,叛军并没有遇到多少抵抗,而降军甚多。正史中也提到的,张巡区别对待胁从兵俘虏和胡兵俘虏,而本文也有加以引述,可见除降军、胡兵外还有不少胁从军。因此,叛军累计人数远高于起兵时的二十万。还有,“歼敌”是不同于“杀敌”,不一定是杀死敌人。歼灭是指毙、伤、俘敌有生力量,解除其武装,剥夺其抵抗能力。综上所述,我认为“累计歼敌二十万”是可信的。
这个条目是我在维基百科建的第一个条目,也知道维基很注重中立性的,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多谢指正。其实,为了编写这个条目,查资料、译古文,花了我不少心血。因为我觉得中文维基的条目与英文的相比,普遍写得比较简短,故而想写得详细。若阁下质疑的是本文中立性,我可以把一些文中一些对正史的润色之处删去,对一些形容词作出修改。但是,我觉得纵观全文,基本仍然是正史的叙述。个别地方虽有润色,但文中并无对正史过分夸大。故此,我将会对文章各处进行修改,但觉得实在不必整个清理重写。意气书生 13:18 2006年4月16日 (UTC)
- 基本上“叛軍”等詞彙也不應出現在百科上,而稱讚張巡英武的辭彙也應減少。百科基本上是描述實情,而非作文采上的表現,因此平實是最重要的要求。另外個人認為正史固然有其權威性,但不該完全以此為評斷。以閣下引用《新唐書》的文句而言,不但數字十分模糊(十餘萬大可至19萬9999,少可至11萬,而300餘將多可399人,少也301人,這期間差異極大),數量也有誇大之嫌(唐中人口約6000萬,也才募集至近60萬兵力,安祿山起兵不過數年,有經費和武器快數武裝幾十萬大軍嗎?況且10數萬人圍上萬人之城的例子歷史上非常多,倒沒聽過有守方可以殲敵10數萬人的紀錄)。而實際上張巡在歷史上的紀錄非常有限,新舊唐書的作者卻能將其事寫的如此詳細,這顯然十分詭異。個人建議閣下可參考一些近人研究,這樣也許可以將有疑問的部分減至最低。--阿儒 | 這裡泡茶 13:36 2006年4月16日 (UTC)
- 另外閣下引用《資治通鑑》的話:
- 禄山乘铁舆,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震地。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七卷》)
武备松弛那句话删了。准备用“燕军”,代替“叛军”。其实,未编写时也想过这样做。但问题是攻陷洛阳后,安禄山才称帝和建国号为燕啊。
另外,我仍然认为,十余万就是十万几千,一万余就是一万几千。安禄山起兵前蓄谋已久,才能拥兵近20万。《资治通鉴》称安禄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殆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然后作乱。而张巡守城也不是死守不出啊,而是积极防御,常会伺机主动出击。这在在雍丘城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我认为积极防御,主动出机就是张巡在守城时能大量歼敌的原因。史书记载的数字大都如此,往往不会有十成精确。现在我注明是史籍记载有十余万,若查得近人研究与史书记录差异很大,再行修改吧。
至于张巡在历史上的记录,我想基本上就是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的记载吧。写得详细,我认为是正常的。因为张巡画象既然被唐朝皇帝奉于凌烟阁,又为二人建祠立庙,朝廷对他的事迹显然是十分推崇的。新旧唐书都有提到,平叛后李翰等为张巡作传的记载。虽然《张巡传》今佚,但韩愈的《张巡传后叙》仍然传世。韩愈在《后叙》中称其“捍一城,守天下”。显然是建立了非常之功。因此,我认为新旧唐书的作者著书时,应该仍然能参阅《张巡传》。意气书生 01:44 2006年4月17日 (UTC)
优良条目评选
编辑以下内容由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移至
- 张巡(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類:人物 —云中过客 2007年5月9日 (三) 01:44 (UTC)
- (-)反对——写得不像百科全书,内容也显杂乱。—Quarty 2007年5月9日 (三) 07:12 (UTC)
- (-)反对--曾想改,力有未逮。--winertai 2007年5月9日 (三) 08:02 (UTC)
- (-)反对結構性佳,但中立性不足—今古庸龍 2007年5月13日 (日) 07:06 (UTC)
- 我觉得行文虽不够中立,但从结构,图片来说,不失为佳作。—以上未簽名的意見是由130.160.201.109(對話 • 貢獻)在2007年5月9日 (三) 23:07所加入的。
- (=)中立,語氣寫史書猶可,寫百科就不妙。—Iflwlou [ M { 2007年5月13日 (日) 13:48 (UTC)
- (!)意見,我覺得如果將條目中的標題稍作更改會好些,因為那些對聯式標題令人感覺很像章回小說Howard Cheng 2007年5月14日 (一) 07:57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