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山
《魔山》(德語:Der Zauberberg),是托马斯·曼的小說,執筆於1912年,發表於1924年11月。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前的十年为背景。它被认为是20世纪德国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魔山 | |
---|---|
原名 | Der Zauberberg |
作者 | 托马斯·曼 (Thomas Mann) |
译者 | 楊武能 |
类型 | 小說 |
语言 | 德語 |
故事背景地點 | 达沃斯 |
發行信息 | |
出版机构 | S. Fischer Verlag |
出版時間 | 1924年 |
出版地點 | 德国 |
中譯本出版日期 | 2010年 |
媒介 | 紙本 |
所获奖项 | 世界報20世紀百大書籍 |
规范控制 | |
ISBN | 9787541129612 |
它的灵感来自于1912年5月和6月托马斯·曼去达沃斯疗养院探望患有肺病的妻子。在他小说的英文译本随附的后记中,这次达沃斯之行激发了他创作第一章(“到达”)的灵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本书的创作。战争的破坏性促使作者重新审视欧洲资产阶级社会。他探索了人类造成破坏的来源,并开始重新思考个人与生存、疾病、性和死亡等问题的关系。
他的政治立场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变化,从反对魏玛共和国转为支持魏玛共和国。因此,托马斯·曼在1924年完成之前对其进行彻底的修改和补充。《魔山》最终由柏林的 S. Fischer Verlag 出版。
在小说中,年轻的准工程师汉斯·卡斯托尔普(Hans Castorp)于1914 年在高山疗养院逗留期间,遇到了擅长政治、哲学以及宗教和医学的各色人物。他迷恋上了在疗养院遇到的肖夏太太,他对她的追求反映了他在学生时期产生的感情。他在魔山前后呆了七年。
故事
编辑故事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十年。故事的主人翁漢斯·卡斯托普(Hans Castorp)是德国汉堡商人家庭的独子。在他的父母早逝后,卡斯托普由他的祖父抚养,后来由一位名叫詹姆斯·蒂纳佩尔的舅舅抚养长大。然后他学习了造船技术。23岁时,他的亲戚希望他在他的家乡汉堡找到一份造船的工作。在开始工作之前,他來到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達沃斯山莊一間名為Berghof的肺結核国际療養院,探訪住在療養院的表兄約阿希姆(Joachim)。
在预定的三周结束时,卡斯托普离开疗养院的时间因他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而一再推迟。起初它似乎是一种轻微的支气管感染以及低烧,但疗养院的主任医师兼院长Hohgrat说除了陈旧的钙化病灶外,还有新的浸润部位,X线片的结果也与此相符。贝伦斯说服卡斯托普留在疗养院,不是作为客人,而是作为病人,直到他的健康恢复。
在療養期間,他碰過各式各樣的人物,有意大利自由派人文主義[1]者登布里尼(Settembrini)、愤世嫉俗的反動份子犹太人那夫塔(Naphta)、嗜酒如命的荷兰富商明希尔·皮佩尔科尔恩、不拘小节的俄国女人肖夏太太(Klavdiya)……其中,登布里尼自称是卡斯托普的导师,他用人文主义去引导卡斯托普,并劝诫他尽快回到山下的世界。与塞塔姆布里尼相反,支持极权主义的犹太耶稣会士那夫塔嘲笑人类的理想,赞美疾病,肯定集权主义,鼓吹上帝的降临。
汉斯·卡斯托普每日同魔山上的人打交道。卡斯拖普對嫵媚的肖夏太太產生了好感,跪在她面前,向她倾吐自己的愛意,可是她不久就下山离他而去。他的表哥約阿希姆不久也下山服兵役,可是他的疾病迅速恶化,回到魔山的四个月后死于喉结核。卡斯托普参加了疗养院组织的招魂会,見到了表哥的亡魂。当肖夏太太再度回到疗养院時,已跟富商皮佩尔科尔恩結為連理。後來那夫塔在与登布里尼決鬥時自己向自己开枪身亡,卡斯拖普感到了孤單。
七年之後,卡斯托普病好了,下了魔山。在所谓的“愛國精神”的感召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并死在了战场上。
評價
编辑1912年5月至6月,托马斯·曼的妻子卡塔林娜因肺部染疾,在瑞士达沃斯肺病疗养院治療,托马斯·曼也陪同前往,醫生發現托马斯·曼的肺部也有斑點,力勸托马斯·曼留院觀察,但是被托马斯·曼所拒絕。魔山原本只是一篇中篇小說[2],想不到一寫下來竟是一部近七十五萬字的長篇巨著,湯瑪斯·曼試著通过对话、象征、幻想、梦境、辩论、独白、哲学讨论等方式,将西方世界精神生活的碎片组合起来。德国当代作家埃伯尔哈尔德·希尔歇尔对《魔山》作了这样的评价:“托马斯·曼的《魔山》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它同时具有三重象征内容:首先,我们在《魔山》中看到后期资产阶级社会的象征。《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资产阶级腐朽没落问题,不但在这里以新的生活形态重复出现,而且场景有所扩展……在山庄疗养院的狭小天地里,我们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种人物,既有许多德国人和俄国人,又有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其他欧洲人,他们优哉游哉,无所事事,在作者心目中,这批人无疑是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莫夫。这个圈子里的人没有工作,没有职业,没有配偶,没有家庭,没有子女,没有政治的和经济的生活现实。总之,这个培养疾病的豪华大饭店里,住的全是那些不从事生产劳动的社会阶层的人。”[3]1930年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评价说:“我觉得《魔山》是整个欧洲生活的精髓。”
1939年,托马斯·曼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专题讲演,他表示:“这部小说对我来说是一部交响乐……谁第一遍读完《魔山》,我就奉劝他再读第二遍,它那特殊的吸引力和风格,使读者在浏览第二遍时感到更大的兴趣和满足。” 但这部小说被布莱希特痛批,称之为“资产阶级庸俗情调的代表”,而他同时肯定了卡夫卡、哈谢克等作家。
注釋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A review of the novel from a medical perspective (Retrieved via the Internet Archive.)
- A study guide for the novel (Retrieved via the Internet Archive.)
- The 'Zauberberg' in Davos still exis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anatorium was converted into a hotel in 1954.)
- Magic Mountain Ma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