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5年2月8日) |
辯論是指對某個議題或主张,以言語為主要方式,為分辨不同立场之正確或优劣而進行的一種爭論方式。辯論需要有廣博、精湛的知識、強大的邏輯思辯能力和出色的口才,也講求迅速、精準的反應,作出駁斥和辯護。
辯論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正反兩方就着一個辯題提出己方的論點、理由、理據以符合邏輯的論證導出己方的立論,並通過駁斥對方的謬誤及為己方作出辯護等等的操作,說服聽眾接受己方的立論。論點要清晰、明確,與辯題中的關鍵詞有相關的指涉;理由要有高度的相關性和可信性;理據也要有高度的相關性、要具體和有力;論證除了要符合邏輯之外,還要不偏離倫理與道德;至於立論則要清晰、明確、扼要及具說服力。
辯論需要三才:文才、口才和急才。腦中有學問才可以出口成章;表達清晰、生動才能夠增強說服力;而才思敏捷和迅速精準的反應才能夠針鋒相對。
辯論賽的進行方式
编辑正反雙方根據明訂的題目與規則,以具有勝負決定權的裁判人員為對象,所進行的口語說服競賽。比賽進行方式依賽制不同而有所變化。
英国议会式辩论
编辑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辩论方式,一般以英语为辩论语言。每年举行的世界大学辩论赛(World Universities Debating Championship)和欧洲大学辩论赛(European Universities Debating Championship)都遵循英国议会式辩论的格式。
比赛每一轮都设定不同的论题,一般在比赛开始前十五分钟公布,由选手现场准备。每一轮比赛人数为四个二人队,一共八人。四个队伍分别被划分为上议院(Upper House)和下议院(Lower House)的政府(Government, Proposition)和反对党(Opposition)。四个队的名称分别为上议院政府(Opening Government),上议院反对党(Opening Opposition),下议院政府(Closing Government),以及下议院反对党(Closing Opposition)。四个队分别有不同的职责,每个选手发言7分钟,最终依照结果排第一名到第四名。
新式奧勒岡制
编辑- 起源:奧勒岡辯論制度是由英、美等國法庭間的辯論演進而來,首創於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由台灣大學國際事務學會將其條規翻成中文,而後引進台灣,繼而東吳大學的正言社整理出56條的中文奧瑞岡辯論規則。自民國63年正式引進台灣後,取消「即席抗議」的制度,成為新式奧瑞岡制度,直到今天都一直都是台灣辯論界中常用的一種比賽制度。
- 意義:因為此種辯係脫胎於法庭,所以雙方的辯員有如對簿公堂的兩边,彼此互相提出論證及質詢,正方代表的是原告,反方則象徵被告;主席則有如法官,仲裁抗議的提出成立與否並維持比賽的順利進行;評審則是陪審團,操決勝負之大權。
- 參加人員:正反雙方各派辯士員三位,評審三、五、七位(可增加但以奇數位為主),主席一位,另有按鈴、計時、計分人員。
新加坡制
编辑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中学所流行的华语辩论比赛方式。后来被大專华语辯論賽所採用。目前传统的“新加坡制”已经不是主流的大专华语辩论比赛方式。1999年开始,许多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大专华语辩论赛都对传统的“新加坡制”进行不断的更改,一般上是加入了质询,盘问,一对一攻辩,小结,或驳论等环节的其中几项,同时减短或取消了二辩和/或三辩的陈词环节。
传统的“新加坡制”规则如下:
- 一場辯論比賽通常分成正反雙方兩隊,主席與司儀,裁判三位(可更多但是需以奇數為主)。
- 正反雙方各有四人,分別為主辯,第一助辯,第二助辯及結辯。而中學賽制中多為一隊三人,主辯會兼任結辯。
- 發言次序為正方主辯,反方主辯,正方第一副辯,反方第一副辯,正方第二副辯及反方第二副辯,之後便是台下發問時間,台下發問完結後,到反方結辯發言,最後正方結辯。
題目
编辑一般來說可以區分成政策性命題與價值性命題,不過這不是個嚴謹的分類方式,部份人士認為由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來做切割,分成三種命題,政策性命題、價值性命題及事實性命題。
辯論中經常出現的問題
编辑歷史上的有名辯論
编辑中國
编辑西方
编辑於1858年一連七場的政治辯論
於二十世紀初有關量子力學的爭辯
1960年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約翰・甘迺迪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李察・尼克遜的辯論
由二十世紀初至今仍在進行中關於統一場論的辯論
有關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在道德、法律及軍事方面十分龐大的辯論
中文圈知名辯論賽事
编辑
- 香港大專辯論賽
- 聯校中文辯論比賽
- 基本法多面睇全港學生辯論賽
- 星島全港校際辯論比賽
- 鳴辯盃
- 童行盃
- 辯論道場中學生辯論聯賽
- 全港中學學界辯論比賽
- 香港辯論超級聯賽
- 香港中學辯論賽
相關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