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假部
初期佛教 |
|
說假部(梵語:Prajñaptivāda;巴利語:Paññattivāda),音譯為波羅若底婆拖部[1]、鉢蠟若帝婆耶那部,亦譯為「分別說部」[1]、「假名部」、「施設部」、「假設部」,為佛教部派之一,源起於大眾部,尊迦旃延為其鼻祖。
音義
编辑因真諦將說假部翻譯為“分別說部”[1],窺基認為,說假部舊稱“分別說部”故是分別論者。印順認為這是漢譯偶然相同,而梵語全異,故非分別論者[2]。吉藏《三論玄義》中則記載說假部的名稱為多聞分別部,由「分別」多聞部中義而得名[3]。
学说
编辑《異部宗輪論》記載:
“ | 其說假部[4]本宗同義。謂苦非蘊[5]。十二處非真實[6]。諸行相待展轉和合,假名為苦,無士夫用[7]。無非時死,先業所得[8]。業增長為因,有異熟果轉[9]。由福故得聖道,道不可修[10]。道不可壞[11]。餘義多同大眾部執。 | ” |
注释
编辑- ^ 1.0 1.1 1.2 真諦譯《部執異論》:「又出一部,名分別說部。」「舊所出經論中,亦有十八部名,但音多訛異,不復如本;今謹別存天竺本名,仍以論初大眾等名,次第相對翻之。……又出一部,名波羅若(然闍反)底(張履反)婆拖部。」
- ^ 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卷4:「分別論者,舊名分別說部,今說假部。」
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第九章上座別系分別論者,第一節大毘婆沙論的分別論者,第一項分別論者與分別說部:「在真諦Paramārtha的『部執異論』,有分別說部,為『異部宗輪論』說假部的異譯。因此,有以為分別說部或分別論者,就是說假部,但這是錯誤的。我們知道,奘譯的說假部,真諦確是譯為分別說部的,梵語為Prajñaptivādin。鳩摩羅什 Kumārajīva譯為施設部。施設,就是假,也可譯為分別;如『施設論』的「世間施設品」,鳩摩羅什也曾譯為「分別世處分」。這雖可以譯為分別說部,但『大毘婆沙論』的分別說部,分別論者,梵語為Vibhajyavādin(毘婆闍婆提)。這二者,漢譯雖偶然相同,而梵語全異,所以不應以說假部為分別論者。 」 - ^ 《三論玄義》:「佛在世時,大迦旃延造論解佛阿含經。至二百年,大迦旃延從阿耨達池出,更分別前多聞部中義。時人有信其所說者,故云多聞分別部。」
- ^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此部所說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假。至下當知。非一向假故。不同一說部。非出世法一切皆實故。不同說出世部。既世出世法皆有假有實故。從所立以標部名。真諦師云。分別說部。文殊問經略無此部。又舊釋言。大迦旃延先住無熱池側。佛入滅後二百年時。方從彼出至大眾部中。於三藏教。明此是世尊假名而說。此是實義而說。大眾部中有不信者。亦有信者。遂別分部。此部即大迦多衍那弟子所弘通也。」
- ^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苦者逼迫義。蘊體非逼迫故。非是苦。次下論云。諸行相待。假立苦故。色等諸法有義名苦。其實非苦。如無間果。體實非苦。所感諸蘊有苦相。合說名苦蘊。其體非苦。生滅等法竝非行苦。其蘊等上業皆實有。」
- ^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以依積聚。緣亦積聚。積聚之法。皆是假故。雖積聚假義。釋於蘊。蘊體非假。無依緣故。現在世之識不名為意入。過去時方名意處。依止義成體。非現在。亦非實有。問十八界等若為假實。答亦有依緣。積聚假義故。此亦非實。」
- ^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此釋苦者現在之緣。二種行法相待名苦。非由現在士夫作用。方有苦也。或有解言。欲界劣上界。欲界名苦。乃至有頂劣無漏。有頂名苦。故言相待。無由士夫。乃有苦也。問如人打等見苦是何苦。答此亦諸行相待名苦。義准應知。」
- ^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諸非時死皆先業得。無由橫緣。有非時死。過去曾行此橫緣故。今方橫死。非無先業。今橫有果。其轉壽業作福業故。而便短壽者。舊有先業。今由現緣。」
- ^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唯業殊勝。方能感果。得等餘法不招異熟。要業功能。得果時。其相用增長為異熟因。方感果故。餘即不爾。」
- ^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現見修道不能得聖。故知聖道不可修成。但由持戒布施等福。得聖時其便成聖果。故不可修慧力得聖。問現見修道不得聖。即說由福得。現見布施不成聖。應說道由修。」
- ^ 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一得以去。性相常住。無剎那滅故。不可壞。」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佛學大辭典/多聞分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