裨海紀遊

(重定向自裨海記遊

海紀遊》,又名《採硫日記》,為清朝官員郁永河所著,書中描繪17世紀的台灣風土民情,並在當時採礦處今北投龍鳳谷有碑誌之。

主旨

编辑

該書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說明來臺緣由,並記錄從福州到鹿耳門的行程,以十二首「臺灣竹枝詞」作結。中卷分為「採硫物資」、「西部大縱走」以及「北投採硫」三部分。下卷縱論山川形勢與風俗民情,以二十四首「土番竹枝詞」作結。[1]

內容

编辑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冬福建福州火藥庫火災,焚毀火藥50餘萬斤,依規定典守者福州府知府需要負責補齊該差額,實際負責管理火藥庫任務為正五品同知王仲千。因火藥所需硫磺甚為珍貴,福建並無產地,該知府所轄同知王仲千麾下幕賓郁永河自告奮勇前往台灣北部的北投硫磺產地採硫。[2]

康熙36年(1697年)元月底(農曆,以下皆同),自福建出發,經過金門、廈門、澎湖,在 2月25日抵達台南,沿途風光,包括對黑水溝的奇航都有特殊的記述。在府城停留了2 個多月,備辦了採硫、煉硫的工具。不顧好友勸告,自願親自率隊由陸路行走到淡水 的目的地。4月7日出發,渡過大洲溪,經過新港社、嘉溜灣社、麻豆社;又渡過茅港 尾溪和鐵線橋溪,經過倒咯國社;又夜渡急水溪、八掌溪,抵達諸羅山;又渡過牛跳 溪,經過打貓社、他里霧社、柴里社;又渡過虎尾溪、西螺溪、東螺溪三溪,經過大 武郡社、半線社、啞束社、大肚社、沙轆社、牛罵社;又經過大甲、吞霄、新港仔、 後々、中港、竹塹、南嵌、八里分社;再乘莽葛(原住民用的船; banka)到淡水,這時已經是4月27日,雖然一路行色匆匆,但是仍然記錄下了17世紀末期台灣許多番社的風光。[1]

書內提到的康熙台北湖1694年康熙大地震常為後人所爭論。[3]

史料價值

编辑

史料價值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宋, 澤萊. 評郁永河的《裨海紀遊》--並論臺灣文學史上的傳奇時代. 臺灣學研究通訊. 2006-10, 1: 108-128. 
  2. ^ 楊, 雲萍. 台灣史上的人物. 成文書局. 1981. 
  3. ^ 陳, 虹如. 郁永河《裨海紀遊》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0: 59–61. 
  4. ^ 4.0 4.1 裨海紀遊 卷中》原文
  5. ^ 楊, 龢之. 遇見三百年前的臺灣:裨海紀遊. 圓神出版社. 2004-05-28. 
  6. ^ 黃文德. 郁永河《裨海紀遊》-從臺灣自然人文的探奇到認同的調適. 國家圖書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8). 

延伸閱讀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