蔑戾車梵語म्लेच्छmleccha),又譯為彌利車彌離車蜜利車篾隸車畢栗車,意譯為邊地邊國,古印度用來指稱位於印度北方的外國或外國人[1]。原指古印度非雅利安种族和外國血統的人,是不信吠陀野蠻人蠻族[2],可能是指印度河文明原居民。

這字用來形容非雅利安人与不熟悉雅利安文化的人(原本表示粗野和外國人難以理解的語言,後擴大至可憐蟲,罪孽深重的人、野蠻),在阿育王詔書也有提到他們,叫melluha。蔑戾车后来也指不信仰印度教的人與飲酒和食牛肉、洋蔥和大蒜的人,包括穆斯林。

蔑戾车可以指任何正在遵循不同於吠陀教義信仰的人。阿薩姆邦的一些土著統治者在印度歷史上被稱為Mlechhas。

比魯尼指出在中世紀印度,外國人被視為“不清潔”或“Mleccha”,印度教徒被禁止與他們有任何社會接觸或婚姻。

被视同蔑戾车的外国人有塞种人、希腊人貴霜人、嚈噠人、阿拉伯人突厥人阿富汗人、歐洲人等等。

相關條目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翻譯名義集》卷3:「蔑戾車,奘傳,唐言邊地。北印度北境,皆號蔑戾車。」
  2. ^ 《一切經音義》卷5:「蔑戾車,此邊方,梵語訛略不正也。正梵音應云畢[口*栗](二合)嗟,此譯為貪樂垢穢之物,邊方下賤,不信正法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