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语

蒙古的國家語言,東亞語言
(重定向自蒙語

蒙古语[a],華語地區亦簡稱蒙語,指的是蒙古国蒙古民族所使用的主要溝通语言,為蒙古國的唯一官方语言,亦為中國内蒙古自治區的官方语言之一。蒙古語是蒙古语系中使用最多、影响最广的语言,各种方言的使用人口加在一起可達600万-700万,绝大部分母語人士是蒙古国公民和中国蒙古族[1],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的布里亚特语和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卡尔梅克语被认为是蒙古语的北部方言和西部方言。

蒙古语
  • монгол хэл
  • ᠮᠣᠩᠭᠣᠯ ᠬᠡᠯᠡ
ꡏꡡꡃ ꡢꡡꡙ ꡁꡦ ꡙꡦ
发音[ˈmɔɴɢɔ̆ɮ çiɮ]/[mɔŋɢɔ̆ɮ xeɮ]
母语国家和地区蒙古高原
区域 蒙古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俄羅斯

 吉尔吉斯斯坦

母语使用人数
600万-700万左右[1]
語系
蒙古语系
  • 蒙古语
早期形式
标准方言
喀尔喀蒙古语(蒙古国)
察哈尔蒙古语(中华人民共和国)
其他方言
卫拉特语(有争议)
鄂尔多斯蒙古语(有争议)
布里亞特語(有争议)
文字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俄羅斯

管理机构
語言代碼
ISO 639-1mn
ISO 639-2mon
ISO 639-3mon——囊括代码英语ISO 639 macrolanguage
各项代码:
khk – 喀尔喀蒙古语
mvf – 周边蒙古语(部分)
Glottologmong1331[5]
语言瞭望站part of 44-BAA-b
本条目包含国际音标符号。部分操作系统浏览器需要特殊字母与符号支持才能正確显示,否则可能显示为乱码、问号、空格等其它符号。
蒙古语

蒙古语的標準語和方言差異較小,蒙古國採用當地人口最多的喀尔喀蒙古语為標準語,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則採用清朝時期的察哈尔蒙古语为标准語,兩者能互通無礙,目前的國際上的蒙古語教育統一跟隨蒙古國的模式。另外,蒙古語還有眾多方言,主要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卫拉特语)、北部方言(布里亚特语)和东部方言(科尔沁-喀喇沁)。蒙古语還很接近中國辽朝契丹语,但是由于契丹文目前尚未解读完畢,所以很难进行精確的比较[6]

蒙古語中的“語言”和“文字”並不會緊密結合,導致歷史上有多套完全不同的書寫系統,現代主要以西里爾蒙古文傳統蒙古文為兩大蒙古語文字。蒙古人民革命党(共產黨)統治的蒙古人民共和國時期,把源自东欧的西里尔字母作為其官方文字拼写蒙古语,但在2020年的《蒙古文字国家大纲》中規定要在2025年時全面恢复傳統蒙文与现有西里尔文并用[7][8][9];而在蒙古國的年輕人社群和社交網路上,為圖方便也會用拉丁字母來直接表示蒙古語的發音。中国的内蒙古則實行漢語簡體字和傳統蒙文並行制。

語言特色

编辑

蒙古語的特点:

但是,由于基础词汇之间的音韵对应规则还没有确立,這幾點都还不能证明阿尔泰语系学说。

分布和方言

编辑

分布

编辑

在中国,蒙古族主要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辽宁省和黑龍江省吉林省还有青海省甘肃省:大约有380万-400万左右的蒙古语母语人口,以蒙古族为绝对主要人口组成的蒙古國约有三百五十万-三百六十万人的母语语言人口(蒙古国蒙古族约占蒙古国总人口的97%)另外,在俄罗斯联邦的布里亞特共和國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和卡尔梅克蒙古人都以本地蒙古语方言(布里亚特语和卡尔梅克语)和俄语双语形式交流使用。蒙古民族亲缘分支部族:图瓦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的图瓦人,阿尔泰人(阿尔泰人是18世纪为了逃避清朝进攻而逃入俄罗斯统治境内的卫拉特准葛尔部蒙古人后裔)等都有相當數量的人以蒙古語為母語。

官方地位

编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等地区以卫拉特蒙古语为官方语言之一。

标准音

编辑

方言

编辑

蒙古语的范围界定和方言划分还存在很多争论。Luvsanvandan于1959年提出的四分法涵盖比较广:

Sanžeev于1953年的划分则只包括中部方言(喀尔喀、察哈尔、鄂尔多斯),而把西部方言(卡尔梅克-卫拉特语)和北部方言(布里亚特语)多作为独立于蒙古语的语言。另外还有人认为鄂尔多斯土语也是独立的语言。

中国语言地图集》对中国境内蒙古语的划分

编辑
  • 内蒙古方言(中部方言)
    • 察哈尔土语
    • 巴林土语
    • 科尔沁土语
    • 喀喇沁土语
    • 鄂尔多斯土语
    • 额济纳土语
  • 卫拉特方言(西部方言)
    • 土尔扈特土语
    • 青海土语
  • 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东北部方言)
    • 新巴尔虎土语
    • 陈巴尔虎土语
    • 布里亚特土语

此外,蒙語尚有其他地區的方言。

音韻

编辑

辅音系统

编辑

今察哈尔方言的辅音音位表如下:[11]

双唇 齿龈 龈后 硬腭 软腭
非腭化 腭化 非腭化 腭化
鼻音 m n ŋ
爆破音 送气 ()
不送气 p t k
塞擦音 送气 (tsʰ) tʃʰ
不送气 (ts)
擦音 (ɸ) s ʃ x
边音 l
颤音 r
近音 (β̞) j

而今喀尔喀方言的辅音音位可以概括如下:

双唇 齿龈 龈后 硬腭 软腭 小舌
非腭化 腭化 非腭化 腭化 非腭化 腭化
鼻音 m n ŋ
爆破音 送气 () (pʲʰ) tʲʰ () (kʲʰ)
不送气 p t ɡ ɡʲ ɢ
塞擦音 送气 tsʰ tʃʰ
不送气 ts
擦音 (f) s ʃ x
边擦音 ɮ ɮʲ
颤音 r
近音 w̜ʲ j

蒙古文固有词不以/r/起首,也很少以/l/起首。

元音系统

编辑

蒙古语词首音节的元音发音较为清晰完整并且承载重音。察哈尔方言词首音节元音音位如下:[12]

短元音 长元音 复元音
非前 非前 非前
非圆唇 圆唇 非圆唇 圆唇 非圆唇 圆唇 非圆唇 圆唇 前圆唇 前圆唇 前腭化
非咽化 i u ui
咽化 ɪ (ʏ) ʊ ɪː ʊː ʊɪ
非高 非咽化 ə o əː
咽化 æ œ ɑ ɔ æː œː ɑː ɔː ʊæ ʊɑ ɪɑ

非词首元音音值如下:

短元音 长元音 复元音
非前 非前
非圆唇 圆唇 非圆唇 圆唇 非圆唇 圆唇 非圆唇 圆唇 前圆唇
非咽化 ĭ ui
咽化 ɪ̆ ɪː ʊː ʊɪ
非高 非咽化 ə̆ ŏ øː əː
咽化 ɑ̆ ɔ̆ æː œː ɑː ɔː

蒙古语具有元音和谐律,除去复合词和借词,每个非词首元音的音值都受到同一词内之前出现过的元音的制约。上面未被实线分隔的非词首元音音值之间并不构成对立,只根据察哈尔方言的元音和谐律构成条件互补:

非咽化条件下 咽化条件下
非圆唇条件下 圆唇条件下 非圆唇条件下 圆唇条件下
Ә̆ ĭ[a] ɪ̆[a]
ə̆ ŏ ɑ̆ ɔ̆
Әː əː ɑː ɔː
øː æː œː
ɪː
ʊː
UI ui ʊɪ
^a ʃtʃʰj后。

察哈尔方言的和谐现象有两种,咽化和谐和圆唇和谐:

  • 咽化和谐:若词首元音咽化,则其后直至词末的元音都处在咽化条件下。
  • 圆唇和谐:若词首元音为圆唇非高元音(即为œ(ː)ɔ(ː)o(ː)之一),则其后直至第一个UI以前(如无,则至词末)的元音都处在圆唇条件下。[13]

蒙古文字

编辑

在过去蒙古语还未有文字的年代,要记录蒙古语就要采用汉字来标音或其他友好邻国的語言文字。历史上蒙古语曾采用以下几种文字:

以及

现時蒙古国使用的文字在1940年代用西里尔字母拼写,除了原来的字母以外,还加入了Ө өҮ ү两个字母来表示俄语中所没有的元音。

西里尔字母 称呼 IPA 转写 西里尔字母 称呼 IPA 转写
Аа а a a Пп пэ ( ), (pʰʲ ) ( p )
Бб бэ p, pʲ b Рр эр r, r
Вв вэ w̜, w̜ʲ v Сс эс s s
Гг гэ ɡ,ɡʲ,ɢ, k g Тт тэ ,tʰʲ t
Дд дэ t, tʲ d Уу у ʊ u
Ее е jε~jɜ, e je Үү ү u ü
Ёё ё jo Фф фэ, фа, эф ( f ) ( f )
Жж жэ ž Хх хэ, ха x, h
Зз зэ ts z Цц цэ tsʰ ts
Ии и i i Чч чэ tʃʰ č
Йй хагас и i j Шш ша, эш ʃ š
Кк ка kʰ, kʲʰ, x, xʲ ( k ) Щщ ща, эшчэ (stʃ ) ( šč )
Лл эл ɮ, ɮʲ l Ъ ъ хатуугийн тэмдэг "
Мм эм m, mʲ m Ыы эр үгийн ы i y
Нн эн n, nʲ, ŋ n Ьь зөөлний тэмдэг ʲ '
Оо о ɔ o Ээ э e e
Өө ө o ö Юю ю , ju ju
Яя я ja, j ja

ҮүӨө 有时写成 Vv 或 Її,和 Єє,多是因为俄语键盘欠缺那两个字母。

而內蒙古使用的是传统的蒙古文字

语法

编辑

为了方便,这里使用的是蒙古文的转写,这种写法代表蒙古语在13世纪的发音,与现在的方言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从这种写法可以推断现在各种方言的读音,而进行相反的转换(从现在的发音推断古蒙古语的发音)则很困难。

格范畴

编辑

根据元音属性的不同和韵尾的有无,名词的格的构造方式可以概括如下:

蒙古语名词变格
房子(阴性-收韵尾) 手(阳性-收韵尾) 哥哥(阳性-无韵尾) 母亲(阴性-无韵尾) 树(n韵尾)
主格 ger γar aqa eke modu
属格 ger-ün γar-un aqa-yin eke-yin modun-u
宾格 ger-i γar-i aqa-yi eke-yi modun-i / modu-yi
在格 ger-e /ger-tür γar-a / γar-tur aqa-dur eke-dür modun-dur / modu-n-a
离格 ger-eche γar-acha aqa-acha eke-eche modun-acha
工具格 ger-iyer γar-iyar aqa-bar eke-ber modun-iyar (今亦有modu-bar )
共格 ger-lüg-e γar-luγ-a aqa-luγ-a eke-lüg-e modun-luγ-a

modu-n之类的名词有“隐形”的-n,这个后缀今日一般不出现在主格中,但出现在其它格中。

人称代词有不规则的形态变化:

人称代词变格
彼、他 咱们(包含形) 我们(排除形) 你们 彼等、他们
主格 bi chi i* bida ba(现已罕见) ta a*
属格 minu chinu inu(今多作ni) bidan-u man-u tan-u anu
宾格 nama-yi chima-yi ima-yi bidan-i man-i tan-i an-i*
在格 nadur chimadur ima-dur bidan-dur man-dur tan-dur an-dur*
离格 nada-acha chima-acha ima-acha bidan-acha mana-acha tana-acha an-acha*
工具格 nada-bar chima-bar ima-bar bidan-iyar man-iyar tan-iyar an-iyar*
共格 nada-luγ-a chima-luγ-a ima-luγ-a bidan-luγ-a man-luγ-a tan-luγ-a an-luγ-a*

“排除形”(exclusive)只指说话人一方的“我们”,而不包含听者;“包含形”(inclusive)则包括说话人和所有在场者。

加“*”号表示推测而未为文献证实的形式。“i”和“a”的变化除属格外今已几乎消失,改用原本是指示代词的“tere(n)”(他),“ede(n)”(彼等)来表达。

现况

编辑

蒙古国境外的蒙古语族群,因与其他民族混杂,产生语言替换现象,趋向于使用强势的国家语言。内蒙古和其他中国蒙古族散居区域在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就开始出现汉化迹象,蒙古语使用范围逐渐萎缩[14],因汉族在内蒙古居绝对多数,除与蒙古国接壤的牧区外基本以普通话和其他汉语方言为主,其他散居地区的蒙古语言基本丧失[15]。俄罗斯等国境内的卡尔梅克等蒙古语族群被官方认定为独立的民族,虽然有冠名的自治共和国,但在苏联时期的集体化强制流放等因素的作用下,蒙古语的各种方言使用频率也明显下降,日常普遍使用俄语为交流媒介[16]

2020年8月,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發佈政策命令:蒙古语授课的中小學的3門科目;也就是「語文與文學(語言)」、「道德與法律(政治)」和「歷史」,在9月開學後轉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漢語」進行教學[17]

注释

编辑
  1. ^ 西里尔蒙文: монгол хэлmongol khel
    传统蒙文: ᠮᠣᠩᠭᠣᠯ ᠬᠡᠯᠡmoŋɣol kele
  2. ^ 巴尔虎—布里亚特部的蒙古族科尔沁化很严重,目前呼伦贝尔仅剩2万人使用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其他巴尔虎—布里亚特人已转用科尔沁方言。
  3. ^ 分布于海拉尔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等地。
  4. ^ 分布于索伦旗等地。
  5. ^ 通辽科尔沁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
  6. ^ 1993不完全统计:超过50万人
  7. ^ 分布于赤峰喀喇沁旗宁城县,辽宁省建平县建昌县凌源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等地;40%以上改用汉语。
  8. ^ 分布于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等地。
  9. ^ 分布于哲理木盟库伦旗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Estimate from Svantesson et al. 2005: 141.
  2. ^ China. Ethnologue. [202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3. ^ ТӨРИЙН АЛБАН ЁСНЫ ХЭЛНИЙ ТУХАЙ. Legalinfo.mn. [2021-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4) (蒙古语). 
  4. ^ "Mongγul kele bičig-ün aǰil-un ǰöblel". See Sečenbaγatur et al. 2005: 204.
  5.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Mongolian.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6. ^ 清格尔泰:《契丹小字研究》
  7. ^ Official documents to be recorded in both scripts from 2025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20-08-05., Montsame, 18 March 2020.
  8. ^ Mongolian Language Law is effective from July 1st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22-04-09., Gogo, 1 July 2015. "Misinterpretation 1: Use of cyrillic is to be terminated and only Mongolian script to be used. There is no provision in the law that states the termination of use of cyrillic. It clearly states that Mongolian script is to be added to the current use of cyrillic. Mongolian script will be introduced in stages and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is to conduct their correspondence in both cyrillic and Mongolian script. This provision is to be effective starting 1 January 2025. ID, birth certificate, marriage certificate and education certificates are to be both in Mongolian cyrillic and Mongolian script and currently Mongolian script is being used in official letters of President, Prime Minister and Speaker of Parliament."
  9. ^ 阿斯钢. 蒙古国将从2025年起全面恢复使用回鹘式蒙古文. 新华社. 2020-03-18 [2020-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19). 
  10. ^ “又称”和其他信息来源:曹道巴特尔. 《喀喇沁蒙古语研究》.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7-09: 5–15. ISBN 978-7-105-08520-0. 
  11. ^ 孙竹. 蒙古语文集.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5: 53. 
  12. ^ 清格尔泰. 蒙古语语法.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1: 9–40. ISBN 9787204014576. 
  13. ^ 清格尔泰. 蒙古语语法.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1: 77–89. ISBN 9787204014576. 
  14. ^ Hsiao-ting Lin. Ethno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the Nationalists, Muslims, and Mongols in wartime Alashaa Banner (1937–1945). Stanford, CA, USA: Hoover Instit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202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15. ^ Caodaobateer. Th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Mongol and its Writing Systems in China. Language Polic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anguage Policy. 2004, 4: 289–302 [2023-01-17]. ISBN 1-4020-8038-7. doi:10.1007/1-4020-8039-5_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8). 
  16. ^ 卡尔梅克被驱逐历史的本民族文学记忆 (PDF). 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 [2023-01-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17). 
  17. ^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有问必答”. www.suzhou.gov.cn. [2020-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6). 

參見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