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
邙山,山名,又名氓山,古名郏山,又称北邙,俗称邙岭。位於河南西部,是秦嶺山脈的北支,距離太行山四五百公里,靠近黃河邊上,與崤山互為犄角,古有天險之稱。
自然地理
编辑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餘脉,崤山支脉。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100多公里。狭义的邙山仅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
人文古蹟
编辑邙山海拔300米左右。邙山为黄土丘陵地,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最高峰为翠云峰,在今市区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庙。
由于邙山山川绚丽,风光宜人,山虽不高,但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邙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比较有名的有东周皇陵、东汉皇陵,曹魏、西晋和北魏时期的皇陵。不誇張的說,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后汉书》卷十下《桓帝邓皇后纪》: “诏废后,送暴室,以忧死。立七年,葬于北邙。”《西京杂记》載: “何武葬北邙山薄龙坂,王嘉冢东北一里。”貞觀元年,李勣愛女卒,葬北邙。故有謂:“生在蘇杭,葬在北邙”。[1]历代更無數詩咏邙山。晋代诗人张载《七哀诗》云:“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陶渊明《拟古诗》云: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白居易詩感慨道:“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沈佺期《邙山》云: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張籍有詩云:“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箪。”王建《北邙行》云:“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黄金無買處。”
清末因修建隴海鐵路而毁损了部分唐代墓葬,由此發現大量的唐三彩陶器。古董商将其运至北京,引起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的高度重视。[2]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晋司马氏、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现在建有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
歷史傳說
编辑相传老子曾在邙山炼丹,山上建有上清观以奉祀老子。[3]张道陵亦在北邙山隐炼修道,所以此山被视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4]附近还有道教寺观吕祖庵、武则天避暑行宫、中清宫、下清宫等古建筑。唐朝诗人张籍诗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邙山晚眺”被誉为“洛阳八景”之一。唐、宋以降,每逢重阳佳节,上邙山游览者络绎不绝。[5]
邙山的西端有仰韶文化遗址,这是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武俠小說中的邙山
编辑邙山流傳最廣的傳說,當數現代武俠小說中的邙山派,其中又以梁羽生小說為佼佼者,位於河南邙山玄女觀。
相關條目
编辑注釋
编辑- ^ 朱介凡:《中華諺語志》卷9
- ^ 《孟津縣誌》:“在1920年前后南石山村有7位高姓民间艺人,以修复损坏的出土唐三彩为生,后来陶塑艺人高良田在自己多年修复古唐三彩的技艺上,首次复制唐三彩获得成功,成为高姓的家传秘技,当时用小窑烧制唐三彩也仅流传于高姓家族之间。”
- ^ 康骈《剧谈录》记载: “东都北邙山有玄元观,南有老君庙,台殿高敞,下瞰伊洛。神仙泥塑之像,皆开元中杨惠之所制,奇巧精严,见者增敬。壁有吴道子画五圣真容及老子庙胡经事。丹青绝妙,古今无比。”
- ^ 《汉天师世家》卷二谓:永平二年,张道陵“以直言极谏科中之,拜江州令,谢官归洛阳北邙山,修炼三年,有白虎衔符座隅。”
- ^ 崇祯二年,重阳节,王铎與“同乡里友人登览邙山,并游鄏山之阴龙洞”,有《南山登高同友苗家村夜归漫兴》之作。(张升:《王铎年谱》)
外部連結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