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腦戰爭

(重定向自樟腦條約

樟腦戰爭(英語:Camphor War;1868年11月20日-1868年12月1日,清朝同治七年)是清朝中国和英國之間因為樟腦問題而引發的戰爭,戰爭導火線是雙方談判破裂而引來英國派兵攻陷安平,戰爭結果是雙方簽訂《樟腦條約》,清朝除了必須賠償費用外,還要必須放棄樟腦專賣。此一戰爭又被稱為樟腦糾紛Contest of Camphor)。[1][2][3][4]

背景

编辑

英國商人壟斷

编辑

樟腦自荷治時期以來,就有部分出口。1860年,台灣開港通商後,因為19世紀世界對樟腦的需求大增,且台灣樟腦生產量幾乎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使得台灣樟腦的貿易出口量逐年大幅成長,出口年約二十萬,不過當時樟腦的進出口被英國商人所掌控著,且當時的英國商人在華簽訂的各項條約中所獲得的特權(如天津條約),使得英國商人在貿易上占有極大的優勢,當地華商難以與之競爭。[1][2][5]

清廷將樟腦改為官辦

编辑

台灣樟腦進出口主要由英國洋行怡和甸德洋行所控制[6],引起華商不滿,紛紛向清廷上書請願,要求限制英國商人,而清廷官員陳懋烈上奏說明英國商人的壟斷行為,實質是在掠奪中國經濟,清朝官員亦欲介入利益,所以在1863年設局將樟腦改為官辦。

1866年,一位英國駐臺領事(應非哲美遜)要求恢復樟腦自由買賣,且對有所損失權益之英商予以賠償。台灣道道尹吳大廷拒絕,英國公使向清廷總理衙門提出抗議,亦遭拒絕。[1][2]

英國商人與清廷的衝突

编辑

1868年4月,英國怡記洋行代表白麒麟 (William A. Pickering)在台灣樟腦主要生產地之一的梧棲港,大量收購樟腦,此舉引起清廷的查緝,並將白氏收購而來的樟腦扣押,白麒麟甚不甘。同年8月,白麒麟再度在梧棲港秘密收購樟腦,再度遭到清廷查緝,在查緝過程中,白麒麟為了拒捕而開槍,傷及清廷官兵,此一事件使雙方關係陷入緊張,也使英國商人與清廷官員之間的衝突不斷發生。

戰爭經過

编辑

導火線

编辑

1868年3月,英商德記洋行(Tait & co)經理哈智(Hardie)自打狗(今高雄)往台灣府城(今台南)途中,被臺灣道衙門的衙差毆傷。同時另有英商怡記洋行(Elles & Co.)所有價值六千元的樟腦,在梧棲被滿清官方沒收。1868年5月李仙得坐砲艦阿魯斯圖號到打狗,邀駐安平的英國領事齊普遜(John Gibson;又譯作「吉必勳」)、海關稅務司,白麒麟向台灣兵備道道尹梁元桂提出強硬抗議,清方答允將上述六千元的樟腦交還英國領事保管。[6][7]李仙得並向福建官員交涉,指出樟腦專賣違反天津條約[6]白麒麟為收回這些樟腦,前往梧棲港(五叉港)向清方談判,但在其途中被梁元桂所派的汛兵襲擊負傷。[1][2][8][4]

1868年9月,英國總領事以保護英商為由,正式向英國政府請求派兵到台灣保護英商。梁元桂得知後,馬上告知了閩浙總督英桂。英桂派興泉永道道尹曾憲德赴臺與英方進行談判。同年10月29日,曾憲德到台灣進行談判。談判過程中,英方態度十分強硬,曾憲德不斷退讓。11月16日,曾憲德與齊普遜談判[6]。英方仍然大肆要求,最後曾憲德拒絕了英方的要求。[1][2]

戰爭爆發

编辑

英國在談判中未達到目的,於是決定用武力壓迫清廷屈服。1868年10月,駐香港英國司令凱波爾(Sir.Halley Keppel)在接獲英國總領事的要求後,命令海軍中校戈爾登(Lieutenant Gurdon)率領阿爾及利 (Algrine)及布斯達(Bustard)二艦開往打狗,談判破裂後11月20日轉安平港。11月25日,兩艘英艦向安平開砲,並打算攻佔安平,清廷水師協署副將江國珍駐守於安平,梁元桂和台灣總兵劉明燈聞訊立即派兵前往安平支援。英軍趁夜襲擊清軍。清軍潰敗,江國珍畏罪仰葯自盡,情勢大亂。不久,安平陷落。佔領安平後,英軍揚言如果清廷不再重新談判,將會攻下整個台灣。曾憲德被迫再度重啟談判,11月29日簽訂《樟腦條約》[6]。在安平鎮內受到英軍的入侵,安平紳士黃景祺出面協調,英軍要求四萬銀元做為保證金,台南仕紳湊足四萬元給英軍,英軍承諾不砲轟府城,並撤出安平。[1][2]

結果

编辑

閩浙總督曾派曾憲德渡台,與英領事.齊普遜會同協議,並獲得北京英公使雅祿國爵士(Sir.Rutherford Alcook)同意,訂立協約《樟腦條約》:

  1. 廢除樟腦官辦,訂立外商採運章程。
  2. 鹿港同知及鳳山知縣開革。
  3. 賠償外人一切損害共一萬七千餘元,
  4. 承認外人傳教自由。

此約乃在同年十二月底簽訂,滿清在外人的干預下放棄了樟腦的官辦。 台灣道.梁元桂以下諸官員鳳山知縣、鹿港同知均以失責,付於革職處分。英領事.齊普遜亦因擅自動武而被英政府召回受懲戒處分。這次的糾紛被外人稱為「樟腦戰爭」或「樟腦糾紛」,《樟腦條約》簽訂後,台灣的樟腦進出口徹底落入英國手中。[1][2][3]

參看

编辑

参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USER. 第三節 樟腦戰爭 (PDF).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1-13).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樟腦戰爭一八六八年.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7). 
  3. ^ 3.0 3.1 樟腦戰爭與’tayal (msbtunux) / (bng’ciq)初探--殖民主義、近代化與民族的動態一. tci.ncl.edu.tw. 臺灣人文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2). 
  4. ^ 4.0 4.1 經典雜誌. 赤日炎炎: 台灣一八九五-一九四五. Rhythms Monthly. 2005-01-01 [2017-03-13]. ISBN 9789868141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中文(臺灣)). 
  5. ^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 c.ianthro.tw.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14日) (英语). 
  6. ^ 6.0 6.1 6.2 6.3 6.4 被扭曲的臺灣史:1684~1972撥開三百年的歷史迷霧. 博客來: 92–95. [2019-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9). 
  7. ^ 黃富三. 德記洋行. 臺灣大百科. 文化部.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7). 
  8. ^ 樟腦戰爭:大科崁戰役(一八八六一八九一). 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201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