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政治作戰局

(重定向自政戰局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中華民國國防部政治作戰最高專責單位,負責中華民國國軍政治作戰工作之策劃與督導。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
Political Warfare Bureau, MND(英語)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機構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局徽
基本信息
機關類型中央三級行政機關
所屬部門中華民國國防部
授權法源國防部組織法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組織法
主要官員
局長 陳育琳 陸軍中將
副局長 張維新 陸軍少將[1]
軍聞處長兼發言人 孫立方 陸軍少將
任命者國防部部長
成立沿革
成立日期1925年7月
前身機關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
聯絡信息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409號
電話+886 2 2311-6117分機:636650~4 國軍人員申訴專線:1985
網站gpwd.mnd.gov.tw

歷史

编辑

1920年代,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有感當時中國各地軍閥分據,需要教育養成一支革命軍隊;時值蘇聯為拉攏中國國民黨,而孫中山亦需尋求外力抵抗國內分裂局面,於1923年派蔣中正赴蘇聯考察其黨政軍,以為參考。故建軍時,師法蘇聯政工體系。1924年5月,黃埔軍校籌辦之時,任命廖仲愷黨代表戴傳賢為政治部主任,下轄組織、宣傳、事務三科;另設政治教官3人(汪兆銘胡漢民邵元沖)。1924年秋季,黃埔軍校教導團成立,團、營、連級亦均設黨代表。

1925年6月,黃埔軍校開辦政治訓練班,此為正式培訓政工幹部之始。7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下設「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部」,正式成為國軍政工體制的最高主管機構。1926年2月,軍事委員會頒《國民革命軍黨代表條例》、《政治訓練部組織條例》,為政工制度明訂組織法規[2]

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部增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下設黨務、宣傳、總務三科。其後陸續增設祕書處、國際宣傳處、戰地政務委員會。1928年2月,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處、大本營第六部及訓練總監部國民軍訓處三機構併編為「軍事委員會政治部」;4月,廢除黨代表制。

1946年6月,軍事委員會改制為國防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改為「國防部新聞局」,原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監察工作另成立「國防部監察局」,原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康樂工作則另劃歸「國防部後勤司令部特勤處」。1948年2月,國防部新聞局再次整併監察與康樂部門,改制為「國防部政工局」。

1950年4月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國防部政工局擴編為「國防部政治部」,由蔣經國擔任主任,设立人事、党务、保防等9处4室1委员会和5个总队,职能掌理国军政治作战政策、军事新闻、心理作战、组织训练、政治教育、文化宣传、康乐、监察、保密防谍、军眷管理、官兵福利及战地政务等业务。1951年5月,政治部改為「國防部總政治部」。

1951年2月在台北市北投復興崗成立「政工幹部學校」(今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以培养笃信三民主义、服从最高领袖、忠党爱国、坚决反共抗俄之健全政治工作干部,使能参与陆海空军各级部队……共同完成国民革命第三任务使命为教育宗旨”。[3]

1954年12月起至次年秋,政治部密報舉發孫立人兵變,並誣陷其舊部300餘名為匪諜,成為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迫害事件[4][5]孫立人上將被軟禁33年,至1988年蔣經國逝後才獲釋[6][7]

1963年8月,總政治部更名為「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平行軍事系統。2000年1月29日,總政治作戰部改組為「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仍為國防部所屬一級機關。

2012年12月12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國防部政治作戰局組織法》。2013年1月1日,《國防部政治作戰局組織法》施行,總政治作戰局組織調整並更名為「國防部政治作戰局」。

2016年2月19日,國防部政治作戰局擅權指揮臺北憲兵隊違法調查、拘捕並扣押民眾所持過去1950、60年代的戒嚴時期文獻[8][9],經媒體報導後立法院輿論譁然,引起「白色恐怖再現」的疑慮[10][11]。後續報告,國防部懲處政戰局局長聞振國中將、憲兵指揮部指揮官許昌中將、政戰局保防安全處處長趙代川少將等十餘名軍官[12]

組織架構

编辑

局本部[13]

编辑
  • 局長1人(簡任第十三職等或中將
    • 副局長2人(簡任第十二職等或少將
    • 處長5人(簡任第十一職等或少將、上校
    • 副處長5人(簡任第十職等或上校)

主計室

编辑
  • 主任1人(薦任第九職等至簡任第十職等或上校)
    • 參謀6人(上校、中校或少校、尉官、士官、士兵)(內1人得列上校)

各單位

编辑
  • 政戰綜合處(上校處長)
  • 文宣心戰處(少將處長)
  • 保防安全處(少將處長)
  • 軍眷服務處(上校處長)
  • 軍事新聞處(少將處長,兼任國防部軍事發言人)
  • 主計室(上校主任)

所屬部隊

编辑

所屬機關機構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台灣國軍政戰將領4月1日大異動:史順文接陸軍六軍團政戰主任•孫立方任國防部軍事發言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灣英文新聞.2022-03-29
  2. ^ 政工制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華百科全書
  3. ^ 國軍政工史稿編纂委員會編纂,《国军政工史稿》,國防部總政治部1960年8月15日初版(不對外發行),第1565页。
  4. ^ Peter R. Moody. Opposition and dis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斯坦福 (加利福尼亚州): 胡佛研究所. 1977 [2022-06-21]. ISBN 0-8179-67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5) (美国英语). 
  5. ^ 唐耐心 (Nancy Bernkopf Tucker). Patterns in the dust: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 and the recognition controversy, 1949-1950. 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1983 [2022-06-21]. ISBN 0-231-053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美国英语). 
  6. ^ Boorman, Howard L.; Krompart]], Janet.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Republican China. 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1967 [2022-06-21]. ISBN 0231089570 (美国英语). 
  7. ^ 朱浤源. 再論孫立人與郭廷亮「匪諜」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2-08-10 [2022-06-21] –通过孫立人將軍紀念館. 
  8. ^ 綜合報導. 恐懼下「自願」被搜索 謝長廷:與戒嚴時期無異. 臺北.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6-03-06 [2022-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6). 
  9. ^ 綜合報導. 《政治檔案法》被國民黨擋4年 尤美女透露內幕. 臺北.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6-03-06 [2022-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6). 
  10. ^ 綜合報導. 憲兵違法搜索案 「戈正平」惹的禍?. 臺北.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6-03-09 [2022-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7). 
  11. ^ 即時新聞中心. 白色恐怖再現 憲兵濫搜懶人包. 臺北. 蘋果即時. 2016-03-07 [2022-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7). 
  12. ^ 楊佳穎. 3將軍+10校級軍官!憲兵搜索案14人懲處名單出爐. 臺北. ETtoday新聞雲. 2016-03-11 [2022-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6). 
  13. ^ 國防部政治作戰局編制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8). 
  14. ^ 業務介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國防部政治作戰局.2022-01-01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