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郡王祠
延平郡王祠,又名開山王廟、開臺聖王廟或鄭成功廟,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清代臺灣府城油行尾街[1]),為清治時期最早的官祀鄭成功紀念祠,其前身為民間所建的開山王廟[2],日治時期曾改為開山神社,是日本人在臺最早設置的神社,也是二次大戰前日本帝國外地神社中唯一是從廟宇改為神社的特例[3]。現今北方宮殿式之樣貌為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改建的結果[4],導致該廟長久以來未被列為古蹟,直至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將延平郡王祠(含鄭成功文物館)登錄為臺南市第九座歷史建築。[5]
延平郡王祠(含鄭成功文物館) | |
---|---|
開山王廟、鄭成功廟、開山神社 | |
位置 | 中華民國(臺灣)臺南市中西區開山路152號 |
坐标 | 22°59′16″N 120°12′27″E / 22.98777778°N 120.2075°E |
建成时间 | |
公众参观 | 開放時間:9:00~17:00 |
官方名称 | 延平郡王祠(含鄭成功文物館) |
類型 | 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祠堂 |
詳細登錄資料 |
延平郡王祠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台灣臺南市中西區 開山路152號 |
宗教 | 台灣民間信仰 |
主神 | 鄭成功 |
例祭 | 農曆正月十六 4月30日 8月27日 |
建立时间 | 明永曆十六年(1662年) |
地圖 | |
汉语名称 | |
汉语 | 延平郡王祠 |
繁体字 | 延平郡王祠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延平郡王祠 |
假名 | えんぺいぐんおうし |
開山神社 | |
---|---|
開山神社/かいざんじんじゃ Kaizan jinjya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日治臺灣 臺南州台南市開山町 |
宗教 | 神道 |
主祭神 | 鄭成功 |
例祭 | 4月30日 |
社格 | 縣社 |
建筑详情 | |
建立时间 | 1897年 |
拆毁时间 | 1963年 |
地圖 | |
沿革
编辑建祠以前
编辑據說早在明永曆十六年(1662年)時,當地居民們便建有一座小廟祭祀延平郡王鄭成功,而在清治時期因有政治上的顧慮,所以使用「開山王廟」之名來稱呼此廟,「山」暗指「臺灣」,有隱喻鄭成功為「開臺聖王」之意[2]。然而開山王廟所祭祀的神明,另有王爺、陳稜的說法。
而在清代方志中,大多僅記開山王廟位在東安坊,偽時建,但並不清楚所祀神明之由來名姓[3]。例如高拱乾《臺灣府志》(1696):「開山王廟,在附郭縣東安坊。」、陳文達《臺灣縣志》(1720年):「開山王廟,偽時建。」[3]。陳麗華〈傳統的重塑與再現:延平郡王祠與臺南地方社會〉一文指出,早期文獻對於開山王廟的祀神並未交代清楚,到了《重修臺灣縣志》(1752年)才在提到臺灣澎湖常見的「大王」、「王公」信仰(王爺千歲信仰)時附帶提及開山王廟,並且將澎湖將軍廟祀神與隋朝武將陳稜連結起來[註 1][6]。而在《續修臺灣縣志》中,編修者們更懷疑臺灣的開山王廟、王公廟、大人廟、三老爺廟等廟的神明皆是跟澎湖將軍廟相同[註 2][6]。而後在施士洁的詩作中便註記說,開山王廟所祀神明是陳稜而非後來的鄭成功[6]。後來連橫則提出說法,認為開山王廟應當是祭祀鄭成功,而西定坊開山宮則祭祀陳稜[6]。陳美惠對此指出連橫之說非空穴來風,鄭成功信仰進入開山王廟,應該是在「延平郡王祠」建立之前[6]。
開山王廟在乾隆年間的《重修臺灣縣志》被記載說已經傾圮,但後來嘉慶年間的《續修臺灣縣志》則提到乾隆年間有當地居民何燦重修擴建[3]。日治時期的資料則提到說何燦集資擴大規模,增築東西兩廡,耗資銀四千圓[7][6]。據說此時便增祀了鄭成功及甘輝、張萬禮像[6]。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暴風雨重創開山王廟,仕紳黃鴻謨、許廷錫等人捐銀一千圓重修[7]。根據連景初的記載,延平郡王祠曾存有此次重修後,道光廿七年(1847)的楹聯左聯一幅(右聯遺失)[6]。上面寫著:「數十年矢志匪他,國祚已移,此地猶共奉明正朔」[6]。從其含義推測,應該是指鄭成功的事蹟,故可見在開山王廟時期,廟裡已經在祭祀鄭成功[6]。
奉旨建祠(1875年)
编辑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因牡丹社事件,清廷派福建船政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2]。沈葆楨來臺後,接受臺灣府進士楊士芳、臺灣道道員夏獻綸與臺灣知府周懋琦等人的稟請,與閩浙總督李鶴年、福建巡撫王凱泰與福建將軍文煜等人一同上疏追諡鄭成功、建立專祠與編入祀典中[1]。光緒元年正月初十日(1875年2月15日),朝廷准奏,下詔曰[2]:
前明故藩朱成功,曾於康熙年間,奉旨准在南安地方建祠。該故藩仗節守義,忠烈昭然。遇有水旱,祈禱輒應,尤屬有功臺郡。著照所請,於臺灣府城建立專祠並與追謚,以順輿情。欽此。
朝廷批准後,工程在同年三月動工,秋八月完工[1]。此興建工程由臺灣府知府周懋琦為總監,崇文書院山長陳謨為董事,臺灣府士神吳尚霑、吳尚震、吳朝宗、許廷崙、曾雲龍、陳楷、王藍玉等為委員,分任建祠工程之監督事宜,工程耗費白銀7,400兩,聘請福州師傅林恩培前來營造,材料也全來自福州[1],而成為一福州風格的建築[4]。
此時的延平郡王祠土地面積672坪,設有三川門,前殿、後殿、東西廡、東西轅門、儀仗所、祭器庫、廨舍,四周為高二丈多的紅磚牆。東、西轅門上分別有有「聖朝褒祀」及「明室遺臣」之木匾,均為知府周懋琦所題。三川門正面中央有直書之「奉旨祀典」及下方橫書「明延平郡王祠」之石製門額,左門為「擎天」,右門為「闢地」,此皆為沈葆楨所書[8]。三川門後方則掛有福建省武平縣知縣盧紹昌敬獻的木匾「前無古人」[9]。
開山神社(1897年)
编辑改為神社
编辑在日治時期時,鄭成功因具有日本人血統亦受到日人敬重,並將之作為臺灣與日本間的「導引線」,將有利於日人統治台灣之正當性[3]。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12月,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即進獻了匾額「力挽迴瀾」,掛在延平郡王祠正殿上方[10]。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7月25日,臺南縣知事磯貝靜藏上書臺灣總督桂太郎,建議以鄭成功之忠烈與開臺事蹟與其母田川氏的貞烈事蹟為由,將鄭成功廟(延平郡王祠)改為「開臺神社」之社號並列為國幣社,此提案經總督府修改並以縣社開山神社之名號向日本拓殖務省提出,拓殖大臣於1897年1月13日宣布將清朝的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列格為縣社,並舉行「奉告式」[3]。神社例祭日係沿用原延平郡王祠以鄭成功農曆誕辰1月16日作為祭祀大典,並將日期換算為陽曆2月15日。神社前殿供奉鄭成功,後殿祭祀鄭母田川氏,左為寧靖王朱術桂及五妃(袁氏、何氏、王氏、秀姐、梅姐),右為鄭克臧及其妻陳氏,東西兩廂房則是殉難將領各140位。每年農曆三月「迎媽祖」(迓媽祖)時,信徒也會請出開臺聖王神像為繞境隊伍做頭轎[2]。
開山神社藏有「鄭成功真跡」及「明珍作甲冑」,此鄭成功真跡內容為「禮樂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開壽域,東海釀流霞。」此真跡(現松浦史料博物館藏有其拓本)原為舊平戶藩主松浦家所藏,於1902年時由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進獻予開山神社。明珍作甲冑則是原由大木兼能使用,後由肥後國熊本的大木家所藏,於1897年由在台日人矢島篤政、坂本房治、恒光壽作、脇山逸真、松本德太郎、有川勝藏交由津田靜一進獻予開山神社[8]。
-
甫改為神社之延平郡王祠,大致仍維持舊貌
-
1915年前之開山神社社殿(延平郡王祠原貌),掛有匾額「力挽迴瀾」
-
改建前之三川門,可見新設之鳥居
-
改建前之景象
-
改建前之三川門內側,掛有匾額「前無古人」
-
鄭成功真跡
-
明珍作甲冑
1915年改建
编辑由於神社之建築係沿用於1875年興建之建築,地方人士有感建物使用已久,故於1908年由鈴木讓、森龜貴、中川俊一、松本德太郎、蔡國琳、王雪農等人發議改建神社,時任臺南廳長津田毅一與台灣其他廳聯合發起募捐,在六年間募得36,394圓[11],並由台南廳技師島田宗一郎任工程設計主任,由若林右藏、矢田貝靜睦輔助,工程則是由台南湯川鹿造及楊蕃薯承包。1914年8月,開山神社改建工程動工,改建部分包含前殿、後殿、迴廊、東西廂房、祭器庫、儀仗所,新建拜殿、社務所、手水舍、神職宿舍、鳥居、參道敷石、社號標,既有照牆及三川門被向東移動,以增加神社空間,並修復了東西轅門;在將相鄰私有地徵收後,社域增加為9,400坪。此次改建新舍的入口鳥居門額之「開山神社」為臺南廳長松木茂俊所筆,鳥居形式為島木鳥居,此型式是來自鄭母田川氏出身的川內浦的村社─太神神社的鳥居[12]。改建工程於1915年4月下旬完工[3],而改建後的開山神社正殿與偏殿仍為中國南方傳統建築樣式,拜殿及社務所等新建建築則為正統日本神社之形制[2]。
-
改建前平面圖
-
改建後平面圖
-
移築後之三川門,門後為神社拜殿
-
入口鳥居與三川門,可見社號標
-
1930年代之神社入口,此時已新設石燈籠與揭示板
-
新建之開山神社拜殿
-
開山神社神轎現貌
-
開山神社御朱印
1941年改建
编辑隨著日治後期的皇民化運動,各地神社皆有擴建需求,昭和十二年(1937年)適逢開山神社開山神社列格滿40年,故由有志之士組成發起神社改建。此次擴建計畫預算共20萬圓,其中13萬來自捐款、台南州補助5萬、台南市補助2萬。開山神社於原神社的南側新建一系列神社建築,新設部分有神明造本殿、祝詞屋、拜殿、祭器庫、御水屋、社務所、第一鳥居(高15公尺)、第二鳥居(高15公尺)、社司宿舍、燈籠搬遷、瑞垣、玉垣,以及參道切石、植樹造園、私有地徵收及地上物補償費等,神社境地約再擴大了2,600坪[13]。整體工程於1939年動工,1941年完工。
恢復祠祀及重修(1945年)
编辑第二次世界大战結束,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該廟曾於1947年由臺南市市長卓高煊、延平郡王祠管理委員會諸委員及地方士紳發起重修,並於六年後由臺灣省政府指定為臺灣史蹟[1]。另外,據黃串條回憶,其在約1947年的參與的臺南神社鳥居搬遷工程中,將台南神社的其中一附鳥居搬至延平郡王祠的三川門前[14]。1950年,蔣中正提有「振興中華」之匾額。
1961年適逢「鄭成功復臺三百週年」,臺南市各界舉辦祭祀活動,以鄭王專祠年久失修,有失尊敬先賢之旨,加上蔣總統親自指示重修,遂由市長辛文炳領銜組織「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蹟修建委員會」,計畫延平郡王祠大規模重修,總工程花費新臺幣331萬6千餘元,於1964年6月17日舉行落成典禮。[15]:166重建工程係由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賀陳詞主持,因賀陳詞認為簡陋之樣貌不足以彰顯鄭成功之偉大,故於在民國五十二年(1963年)[註 3]將該廟從原本的福州建築形式改建為鋼筋水泥造的中國北方式建築、並鋪上當時被認為最具代表中國宮殿形式的琉璃瓦,此型式亦為台灣當時之建築特色。然而此舉使其在日後無法被列為古蹟,且被批評為未依原樣保存,有違建築與歷史追求真實的價值[16]。
2007年,為保存掛在延平郡王祠入口的「前無古人」匾,其被重制後的匾額替換,原物則藏於鄭成功文物館[17]。民國99年(2010年)7月21日,延平郡王祠連同鄭成功文物館被指定為臺南市第九座歷史建築,但仍非古蹟[5]。
-
原開山神社入口前清代旗桿
-
島木鳥居上方之構件現置於鄭成功文物館東側
-
原開山神社石燈籠殘存構件
-
延平郡王祠原圍牆大門及售票亭,此門原為照牆,且門額原位於三川門上
-
延平郡王祠庭園一景
建築特色
编辑現今的延平郡王祠基本上由祠廟本身與庭園和鄭成功文物館組成,主入口位於開山路上[4],而原本周圍有圍牆環繞,但現在已經打掉,只留主入口和正對著祠廟山門的一部分(做為照壁)。
祠廟的山門前有一座牌坊,原是日治時期臺南神社的鳥居,但在戰後重修時拿掉了最上方的橫樑,並放上青天白日徽[4]。鳥居兩旁有前國防部長白崇禧於1947年題字的對聯「孤臣秉孤忠,浩氣磅礡留萬古,正人扶正義,莫教成敗論英雄」。然而在1964年重建時,遭黃典權更改為「孤臣秉孤忠,五馬奔江,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義,七鯤拓土,莫將成敗論英雄」[9]。造成外界誤會為白崇禧對聯原文為如此,現今臺南市文獻委員會已於2006年在牌坊旁立碑說明此事。
2004年6月17日,臺南市議會第十五屆第五屆定期大會中,民進黨市議員李文正於向市議會大會提案,建請市府拿掉牌坊的國民黨徽以還給古蹟不被政治汙染。[18]市府在召開文獻委員會討論後,文獻委員石萬壽則表示從歷史角度看,牌坊已經屬於歷史一部分,即使拆掉黨徽,也不能改變臺灣曾經受過國民黨統治的事實。文獻委員鄭道聰也認為牌坊上的黨徽是黨國時代產物,已經是歷史建築一部分,不應說拆就拆。[19]
祠廟的本體是三進合院類型,座西朝東,由山門、正殿、後殿與兩側廂房組成[4]。山門之左有過廊接到「甘輝將軍祠」,祠前有一門通往北邊的庭園,而自祠前往西則為東廡,供有陳永華、李茂春、盧若騰、馬信及阮駿等明鄭殉難文武諸臣59名牌位,此外祭器所亦設於此[4]。而山門之右為「張萬禮將軍祠」,同樣在祠前有一門通往南邊的庭園,且從祠前往西為西廡,除供有沈光文、何斌等59名諸臣牌位外,儀仗所也設於此處[4]。東西二廡合計供奉殉難諸臣牌位118位。
-
諸臣神位
正殿是供奉鄭成功之處,最外圍有迴廊,裏頭正中央為洗石子神龕,上有雕塑家楊英風所做之鄭成功塑像[4],但近年整修後有不少反彈聲浪[20]。此外在塑像之前為昔日廟裏的神像金身,該神像一度在民間輪祀,直至近年才迎回安座[註 4][22]。
-
正殿
-
鄭成功坐像
後殿中央則為依祀典廟宇的慣例所設的太妃祠,供奉鄭成功之母翁太妃田川氏[4][註 5]。而在太妃祠之左,則為供奉寧靖王朱術桂與其五妃的寧靖王祠,右邊則為供奉鄭成功長孫鄭克𡒉及其夫人陳氏的監國祠[2]。
-
太妃祠
-
寧靖王祠
-
監國祠
- 鄭成功文物館
鄭成功文物館係於1964年興建,由賀陳詞設計,典藏臺南市歷史文化文物。此館所在約為原開山神社之社務所,而館藏之淵源可追溯至台灣總督府於1930年在臺南舉行「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活動所收集展示的臺灣史料;1932年設置「臺灣史料館」於安平古堡內(今熱蘭遮城博物館);1935年,為慶祝「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臺南市役所配合成立「臺南歷史館」共計三處會場,第一會場臺南州商品陳列館(今臺南高分院址),第二會場今熱蘭遮城博物,第三會場今大南門址。1937年後,為將館藏長久保存及展示,於大正公園(原民生綠園,今湯德章紀念公園)武德殿舊址(今中西區公所址)興建興亞式鋼筋混凝土造之「臺南市歷史館」,但於太平洋戰爭期間遭美軍炸毀。
1945年於赤崁樓重新設立「臺南市立歷史館」,1964年延平郡王祠改建為北方宮殿式建築,於南側興建西式平頂館舍乃自赤崁樓舊址遷移並易名為「臺南市民族文物館」;2003年文物館重新整理完成更名為「鄭成功文物館」。2021年初開始進行整修工程,2023年12月22日以「臺南市立博物館」之名重新開館[23]。
儀典
编辑台灣清治時期由於延平郡王祠列入官方祀典中,每年春、秋兩季舉行鄭成功聖誕中樞祭典,費用來自臺灣縣(後改為安平縣),主祭者為臺灣兵備道、臺灣府知府、臺灣府海防同知、臺灣縣知縣、縣經歷、縣右堂等,而民間祭祀則照開山王廟時期的慣例,於正月十六日到十九日舉行祭祀[註 6],並在七月廿二日舉行盂蘭盆會[3]。
台灣日治時期改為開山神社後,例祭定在每年2月15日,但是民間的祭祀仍依傳統的農曆進行[3]。
民國時期二戰後,臺灣省參議會在1948年定4月30日的「鄭成功登臺日」為官方春祭之日,但1959年臺南市文獻委員會認為鄭成功登臺之日換成陽曆應為4月29日,臺南市政府向臺灣省政府提議改以每年4月29日為春祭之日[24],而秋祭之日則是在1950年8月15日由臺灣省政府通知臺南市政府,依據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的研究定於8月27日[註 7][4][3],目前改為每年農曆7月14日為秋祭之日[25]。春秋二祭原由中華民國內政部部長主祭,公祭後由各地鄭氏宗親家祭,有時還會有日本代表以神道教儀式祭祀[4];2017年後為尊重台灣各族群歷史,主祭官不再硬性規定由中央官員出任。
祭祀團體
编辑延平郡王祠(開山王廟)的祭祀團體派下分為五祧,分別是「同心敬」、「誠心敬」、「和心敬」、「忠雅堂」、「崇德堂」,簡介如下[3]:
名稱 | 簡介 |
---|---|
同心敬 | 辦理祭祀與迎神時的事物,人數約60人;刻有開山王神像奉祀,高約兩尺[3]。 |
誠心敬 | 負責轎班,人數約60人;刻有開山王神像奉祀,高約七寸[3]。 |
和心敬 | 充任法師,人數約60人;刻有開山王神像奉祀,高約七寸[3]。 |
忠雅堂 | 由福州旅臺人士組成的社團[3]。 |
崇德堂 | 臺南鄭氏宗親[3]。 |
開山神社
编辑社司
编辑- 平松義雄(1904年)
- 鈴村讓(1907年至1922年)
- 森龜貴(1923年至1926年)
- 杉田恕平(1928年至1945年)[26]
祭日
编辑佚事
编辑由於鄭成功愛梅之韻事,延平郡王祠亦有其與梅相關之佚事。原本延平郡王祠後方的兩棵梅樹中,右側之梅樹據說為鄭成功當時從日本帶來[27],左側之梅樹(現位於太妃祠前的庭院內)則是鄭成功手植,於光緒元年(1875年)從臺灣府衙門鴻指園(該衙門為明鄭時的承天府府署)移植過去[2],且被認為是「再生梅」,亦即可從枯幹中再長出新梅,此神蹟係藉由鄭成功將梅樹神秘化,亦有鄭成功復活之寓意。為此特別事蹟,楊承藩作有《延平王祠再生梅》一詩:「赤嵌城頭月,何知地下根。大難成碩果,未敢出降旛。奇局天重創,原心帝有言。蟄龍能飲露,應感再生恩。」[27]。然而,此遺愛梅於1958年枯朽,後由另一側之梅以接枝法補植[28]。此外,開山神社之社徽為梅花與中央「開」字結合之圖樣[27]。
另外,台南市於1919年實施町名改正時,開山神社所在的地區(現今開山路一帶)被改為開山町,其名稱即來自開山神社,當時神社地址為開山町三丁目58番地[27]。
相關條目
编辑註釋
编辑- ^ 原文:「將軍廟:在澎湖將軍澳。神之姓名、事蹟無考。舊有此廟,因以名澳。豈隋開皇中,遣虎賁陳稜略地至此,因祀之歟?」
- ^ 原文:「開山王廟:在東安坊。舊圮,乾隆年間邑人何燦鳩建。邑又有稱王公廟、大人廟、三老爺廟者,不知何神,或云皆即澎湖將軍澳之神也。」
- ^ 該工程之期間為1963年12月12日到1964年6月17日[4]。
- ^ 該神像據說是在1965年因總統蔣中正前來參拜而被移出祠外,此後一直在民間輪流祭祀,直到2005年3月17日才寄祀在媽祖樓,於2008年2月17日正式迎回安座[21]。
- ^ 祀典廟宇的後殿依規矩會設有「聖父母祠(父母廳)」,以表彰神聖之父母,生養教育子女的功勞,但延平郡王祠因為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是降臣,所以只有供奉其母而已[2]。
- ^ 延平郡王祠(開山王廟)的祭祀團體派下分為五祧,其中「同心敬」在十六日祭祀,「誠心敬」在十七日祭祀,「和心敬」與「忠雅堂」在十八日祭祀,「崇德堂」在十九日祭祀[3]。
- ^ 由鄭成功誕辰農曆七月十七日換算而來[3]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洪敏麟. 《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79-06-30: 頁126-128 (中文).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王浩一. 《在廟口說書》. 台北市: 心靈工坊文化. 2008-08: 頁277-283. ISBN 978-986-6782-47-3.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鄭道聰. 〈臺南延平郡王祠沿革考及祭祀源由〉. 《臺南文獻》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2-07, (創刊號): 頁109-116. ISSN 2227-8168.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傅朝卿. 《台南市古蹟與歷史建築總覽》. 台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1-11: 頁158-160. ISBN 957-30880-4-5.
- ^ 5.0 5.1 臺南市政府新聞稿——延平郡王祠(含鄭成功文物館)賦予文化資產身份,登錄為台南市歷史建築[永久失效連結]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陳麗華. 〈傳統的重塑與再現:延平郡王祠與臺南地方社會〉 (PDF). 《歷史臺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3-05, (5): 頁5-28 [2018-07-06]. ISSN 2221-27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8-31).
- ^ 7.0 7.1 相良吉哉. 縣社開山神社. 《臺南州祠廟名鑑》 嘉邑城隍廟2002年3月再版. 臺南市錦町二丁目七七番地: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 1933-08-18 (日语).
- ^ 8.0 8.1 杉山靖憲. 臺灣名勝舊蹟誌. 臺灣總督府. 1916-04-18.
- ^ 9.0 9.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延平郡王祠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3).
- ^ 邱, 文鸞. 臺灣旅行記:1915年觀光考查遊記. 南港山文史工作室. 2017.
- ^ 11.0 11.1 鈴木, 清一郎. 臺灣舊慣 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
- ^ 山田, 孝使. 縣社開山神社沿革志 附鄭成功傳. 縣社開山神社々務所. 1915-04-30.
- ^ 臺灣總督府. 開山神社及嘉義神社奉贊會ニ對スル州費補助認可指令案.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937.
- ^ 莉莉水果店. 台南神社外苑的故事(下). [2020-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9).
- ^ 謝國興. 《府城紳士:辛文炳和他的志業(1912-1999)》. 南天書局. 2000年5月. ISBN 957-638-540-7.
- ^ 李乾朗,《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記事》。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7年6月二版二刷。頁90。
- ^ 臺南市政府文化觀光局. 延平郡王祠「前無古人」匾額複製完成 新匾亮相 舊匾卸下保存 作為在地珍貴文物保存. 2007-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 ^ 臺南市議會第十五屆第五次定期大會第八次臨時會議事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地方議會議事錄檢索系統。
- ^ 翁順利、楊淑芬. 〈延平郡王祠 藍綠吵不休 學者認牌坊上黨徽已成歷史一部分 南市府左右為難 12月7日議決存廢〉. 中國時報. 2004-11-27.
- ^ 柯佩君. 〈鄭成功金光閃閃 楊英風原味沒啦〉. 聯合報. 2008-01-25.
- ^ 洪瑞琴. 〈老蔣一句話 鄭成功神像流浪50年〉. 自由時報. 2008-02-14 [2017-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4).
- ^ 臺南市政府新聞稿——「延平王祭』系列活動[永久失效連結]
- ^ 台南市立博物館開幕 文化部盼用文化面向世界. 中央通訊社. [2023-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7) (中文(臺灣)).
- ^ 鄭成功祖廟歡慶建廟360年 鄭文燦主持祭典緬懷先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灣好新聞,2023-4-29
- ^ 黃偉哲擔任延平王鄭成功398週年聖誕秋祭祝壽大典主祭官 感謝祖廟維護古蹟讓更多民眾認識鄭成功的歷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南市新聞處,2022-8-11
- ^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 ^ 27.0 27.1 27.2 27.3 稻垣, 孫兵衛. 鄭成功. 臺灣經世新報社. 1929-01-03.
- ^ 連景初. 明延平郡王祠沿革考. 臺南文化. 196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