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鼐

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

夏鼐(1910年2月7日—1985年6月19日),原名国栋,字作铭,男,浙江省溫處道溫州府永嘉縣(今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區)人,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被称为“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1]

夏鼐
1935年夏鼐于安阳
出生(1910-02-07)1910年2月7日
 大清浙江省溫處道溫州府永嘉縣(今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區
逝世1985年6月19日(1985歲—06—19)(75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公民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母校燕京大学
清华大学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奖项
  • 英国不列颠学院通讯院士
  • 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
  • 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外籍院士
  •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意大利中东和远东研究所通讯院士
  •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
  •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商周考古、中西交通史、中国科技史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博士導師兰威尔教授

生平

编辑

夏鼐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少年时在温州上学,1927年,赴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2]。1930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1931年,转学入读清华大学历史系。1934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获得文学士学位

1934年10月上旬,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考古学部门的资格。1935年春季,在河南省安阳参加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期间得到李济梁思永吴金鼎等考古学者指导。1935年夏季,经更改批准,在8月7日登船前往英国学习考古学,他在意大利登陆,经过法国,最后在9月3日抵达伦敦。他最初是到科陶德艺术学院随沃尔特·叶兹(Walter Perceval Yetts)学习中国考古学,但学习中却对未来产生了怀疑,他说:[3]

他一度想转学到爱丁堡大学跟随戈登·柴尔德学习,也曾想追随弗林德斯·皮特里学习埃及学,但当时皮特里已经退休到耶路撒冷养老。1936年3月11日,夏鼐到伦敦大学学院见过斯蒂芬·格兰维尔,后者推荐他读莫蒂默·惠勒的硕士。同年7月8日,他办理好了转学手续,7月21日参加了惠勒主持的梅登城堡发掘工作,此后才开始转向研究埃及学。1937年12月8日,他随英国调查团赴埃及阿尔曼特参加发掘工作,后来又前往巴勒斯坦的特尔拉基士发掘。[3]

1938年4月8日,他在亚历山大港乘船经那不勒斯回到伦敦。同年5月1日,他开始对皮特里串珠进行编目。格兰维尔欣赏他的工作,表示愿意推荐他读博士,他也决定选择埃及串珠为题进行博士研究。[3]

1939年秋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爆发,伦敦大学学院停办,但格兰维尔为他申请到了一笔去埃及研究的经费。因此,夏鼐由英国出发途经埃及,在埃及开罗滞留,期间在开罗博物馆从事考古及文物研究工作一年多。1940年5月9日,他去信联系皮特里,收到回信后在12月7日抵达耶路撒冷,9日终于见到了病重的皮特里。之后,他于1941年1月24日取道西亚、印度、缅甸腊戌,2月3日抵达云南昆明。1943年9月14日,他完成了博士论文《古埃及串珠》,并将其寄回英国。1946年伦敦大学学院复课,7月给夏鼐颁发了埃及考古学哲学博士毕业证书。[3]

1941年至1942年,夏鼐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担任专门委员之职。1943年至1949年,夏鼐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考察中国西南、西北多地,通过地层学证据证明了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驳斥安特生的“中华文明西来说”,傅斯年赴美治病期间由夏鼐任史语所代理所长。[4][5]

1947年10月,夏鼐以“史语所代理所长”的身份列席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与胡适持同样立场发言,力主评选院士以学术立场为主,对政党不同者从宽,通过郭沫若提名。[6][7]

1949年秋季至1950年9月,夏鼐在位于杭州浙江大学任考古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夏鼐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夏鼐也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委员会主任委员。1954年,中国史学会公布第一届理事会名单,郭沫若担任主席,吴玉章范文澜担任副主席,他担任理事[8][9][10]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夏鼐被考古研究所中戰鬥小組要求進行自我檢查,隨後遭遊街批鬥,在牛棚中強制勞動學習。1970年被下放至五七幹校。因考古所接受委託,協助阿爾巴尼亞修復古代羊皮書,夏鼐得以返回北京。1972年,考古所其他人員由五七幹校返回北京,夏鼐正式恢復在考古所中的工作。

1979年,夏鼐被推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的理事长。1982年,夏鼐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名誉所长,任内多次阻止中外联合考古。1985年,夏鼐被任命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的委员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的编委会主任。

社会兼职

编辑

曾任第二、三、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主持发掘

编辑

夏鼐曾先后主持多次重要考古发掘,主要有:

学术荣誉

编辑

夏鼐曾并先后被中国英国德国瑞典美国意大利等多国国家科学院授予荣誉,被称为“七国院士”。

著作

编辑

主编并参加编写:

  • 《辉县发掘报告》
  • 《长沙发掘报告》
  • 《新中国的考古收获》
  •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主要著作:

  • 《考古学论文集》
  • 《考古学与科技史》
  • 《中国考古学研究》(日文
  • 《中国文明の起源》(日文)
  • 《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
  • Jade and Silk of Han China》 (英文)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夏鼐先生. 新华网. [2011-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2). 
  2. ^ 档案春秋︱考古学家夏鼐的光华附中求学岁月_私家历史_澎湃新闻-The Paper. 澎湃新闻. [2024-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1) (中文). 
  3. ^ 3.0 3.1 3.2 3.3 李水城,埃及串珠:连接夏鼐博士与皮特里爵士的精神纽带,《大众考古》2017年第8期
  4. ^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實習生夏鼐 |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museum.sinica.edu.tw.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4) (中文(臺灣)). 
  5. ^ 夏鼐:学神与巨人—— 旷世的考古学家. www.kaogu.cn. [2023-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9). 
  6. ^ 宋广波. 胡适与夏鼐.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bnuhh.bnu.edu.cn. 2012-03-15 [2024-10-22]. 
  7. ^ 罗丰. 夏鼐与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 考古与文物. 2004, (4): 84-89. 
  8. ^ 钱蓉主编. 观点 历史2004.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06: 6. ISBN 7-211-05020-9. 
  9. ^ 戴学稷,徐如编. 邵循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续编. 2009.11: 301. 
  10. ^ 张蓬舟张仪郑编辑. 1955人民手册. 大公报社. 1955.01: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