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上古人群,被稱為周族[1][2][3][4]周部落[5][6]周部族[7],是黄帝部落的後裔之一[8],活動於今中國陝西一帶,其領導階層為姬姓。周人曾為殷商的附庸,後攻打商朝,建立周朝,是漢族先民的一支。

歷史

编辑

在傳說中,周人始於帝嚳的元妃有邰氏之女姜嫄,她踩踏巨人足跡後,懷孕生下,成為周人始祖。在帝時,棄作后稷,為農官,封於邰(可能位於今中國陕西省咸陽市武功縣),為姬姓,建立自己的部落。棄還是個孩子時,就高大勇武,有巨人之志。他做遊戲,喜歡的是栽麻種豆,種下去的麻、豆都長得茁壯茂盛。等他長大成人,也就愛上種莊稼,能根據土地的栽培特性,選擇適宜的穀物加以種植培養,人民都仿效他。帝堯聽說了,便舉用棄為農師,天下的人都蒙受其惠,有功勞。帝舜說:「棄,百姓們當初忍飢挨餓,全靠你這個后稷播種各種穀物。」所以封棄於邰,號稱后稷,另外得姓為姬氏。后稷的出名,全在陶唐幾代之間,歷任者都很有美德 。

夏朝末年,其首領公劉喪失后稷官位,率部落遷到(今陝西省彬縣),受到北狄西戎等部落的侵擾,歷經遷徙,在古公亶父時,遷居至岐山下的周原岐周),以地為名,稱周人。「周」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最初寫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後來演變為「周」字。

周人經常自稱「有夏」或「時夏」。 目前中國可信文獻中,最早出現「華夏」二字並稱的,是《尚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偽孔傳》將其解釋為「冕服采裝曰,大國曰」。《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夷不亂」。《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有服章之美,謂之。」意即因周朝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周朝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

學術爭議

编辑

中華民國學者錢穆主張,周人為夏后氏之後,與夏人及商人皆為同一民族。學者徐中舒主張,周人為夏人之後,但與商人為不同民族。丁山將這個學說發展為夏商周三代皆為不同民族。

學者傅斯年認為,周人源自姜嫄,是由古代姜姓部落分支出來的,學者王吉林管東青等人皆支持這個說法。

中華民國學者岑仲勉認為周人與西戎為同一種族。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楊寬認為,周人為西戎,原本為姜戎[9]。學者劉寶才也主張西戎與西周為同一種族[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林甘泉認為,周人的血統來自西戎、北狄,可能源自西羌,但在文獻上將「出於戎狄」修飾為「竄於戎狄」,解釋其先祖的戎狄成份是沾染而來,而不是本身就是戎狄[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方漢文等,認為原始漢族主體是源自東夷[12][13]

註釋

编辑
  1. ^ 翦伯贊《先秦史》:「到武王時代,於是周族遂以『西土』的關係,號召西北諸民族,拿起武器,展開對商代奴隸所有者的武裝革命。……與商代首都的奴隸暴動合流,於是擊潰了商代奴隸所有主的政權。」
  2. ^ 錢穆《國史大綱》:「周族原是渭水流域上游的小邦,沿著渭水東進,以武力滅亡商朝並占領廣大的東方,周人是以貴族和統治者的姿態,進行武裝殖民和軍事占領。」,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2017年。
  3. ^ 劉寶才《先秦史》,台灣五南圖書出版,2002年。
  4. ^ 楊寬《西周史》,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99年。
  5. ^ 付希亮《周部落联盟图腾文化人类学分析》
  6. ^ 樊荣《试析殷商武乙“射天”的涵义》
  7. ^ 付林鹏《周礼· 籥章与周部族的岁时活动》
  8. ^ 《史記三代世表》舜、禹、契、后稷皆黃帝子孫也。黃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澤深後世,故其子孫皆復立為天子,是天之報有德也。
  9. ^ 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
  10. ^ 劉寶才、梁濤〈周族與西戎〉,發表於中國《人文雜誌》,1997年6月。
  11. ^ 林甘泉〈夷夏之辨與文化認同〉,收於《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5年第3期。
  12. ^ 方漢民〈中國文明本土東部起源說新證〉,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13. ^ 羅驥、鞏紅玉〈論漢族主體源於東夷〉,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