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機場國民住宅
南機場國民住宅,又稱南機場公寓,也稱為南機場整建住宅,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與萬華區,是人口密集的住宅社區[1][2]。大致座落於西藏路以南、萬大路以東、南海路與青年路以北,和汀州路一段以西的區域。1964年11月,第一批南機場國民住宅落成啟用,行政院院長嚴家淦、臺灣省政府秘書長郭澄出席落成典禮。第一期的南機場公寓,共有十一棟五層樓,分為甲、乙、丙三種格局,共有1,264戶[3]:182。此外,每戶有沖水馬桶,社區有獨立水庫、汙水處理場,並有地下電纜。於1965年於此成立獨立的政區忠勤里,並設立忠義國小、零售市場(忠義國小一樓)與地下社區避難室[2]。
南機場國民住宅 | |
---|---|
概要 | |
建築風格 | 現代主義 |
所屬國家/地區 | 中華民國 |
行政区 | 臺北市中正區、萬華區 |
竣工日 | 第一期 1964年 |
當時南機場公寓以最新建築工法建造。特殊的飛天旋轉梯設計,其具有逃生、通風、進出容易與採光佳等優點。樓梯中間設有垃圾投放口,可從各樓投下垃圾直達一樓,利於清潔人員整理(此垃圾投放口已經封閉不使用)。南機場許多設計都為台北市的首創,在當時為模範公寓。但隨著時間久遠,現已成台北市亟需都市更新的社區之一。
歷程
编辑開發前
编辑南機場區域是新店溪匯入淡水河間的一塊河濱低窪沼澤地,早期清代此處名為「加蚋仔」,日治時期以東園、西園為町名,南機場國宅係位於東園町。日治時期總督府於1927年前徵收土地做為練兵場,二次大戰期間又以此地做為台北南邊的備用機場(相對於台北北邊的松山機場),因此稱為南機場。 1945年戰後,該區域有20餘甲地作為高爾夫球場使用,其餘50餘甲地則移轉給國軍各單位使用。1948年空軍總部首先在此興建空南一村、二村、三村共180戶磚造平房眷村。1949年大陸撤退,大批軍民湧入南機場周邊地區搭建落戶。自1950-1960年間,陸續有空軍總部、空軍高砲部隊、聯勤總部、陸軍總部、國防部等單位在南機場周邊興建近千戶眷舍。除此之外,自中南部北上的城鄉移民,也在眷村周邊及河灘地上搭建棚屋居住。1959年八七水災後,來自彰化、雲林、嘉義的災民北上謀生,也多數棲居在南機場地區。至1962年,南機場周邊住戶已達7,800餘戶,成為全台灣最大的違建聚落。[4]
開發過程
编辑1962年 歐珀、愛美兩颱風使得地勢低窪的南機場周邊受災嚴重。當時美國國際合作總署駐華安全分署(Mutual Security Mission to China)官員富來利(Abort Fraleigh)會同聯勤總部視察災區,建議可將南機場軍事用地闢為新住宅區。在駐華安全分署署長郝樂氏(W.C. Haraldson)的支持下,撥款成立「台北市南機場附近地區新住宅區籌建指導會報計畫組」,11月提出調查報告及初步規劃設計。此外,1962年臺北市政府公布防洪治標計畫,開始興建「雙園」、「水源」堤防,決定在隔年颱風季前完成必要的防範措施,排除堤線外的違章戶勢在必行,南機場第一期整建住宅乃為安置堤外違建住戶而興建。行政院提撥陸軍管轄的崁頂段206號土地共10,154坪給台北市政府作為興建住宅基地。台北市政府成立南機場整建住宅委員會,經公開評選委託建築師利眾(林柏年)、中國興業(趙楓)、張敬德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規劃興建11棟5層公寓共1624戶。[4]
住宅面積的規劃,是依照前期調查中每一違建戶原本居住面積的大小,歸納出三種住宅坪型: 原面積在15坪以上的分配甲種坪型(14坪)、原面積10-15坪的分配乙種坪型(10坪)、原住面積10坪以下的分配丙種坪型(8.65坪)。每戶都有自用浴廁及廚房設備,但沒有隔間。住戶必須自籌20%自備款,其餘80%向政府貸款,社區內的公共設施費用則由政府負擔。1964年 第一期整建住宅完工,定名為「南機場公寓」又稱為「忠勤社區」。此一大規模的社區被視為政府重大的都市建設,成為當年歸國華僑必參觀的地點。1965年社區北側的忠義國小完工。
1967年 臺北市政府奉行「住者有其屋」政策,由臺北市國民住宅興建委員會興建第二期整建住宅,基地面積2,500坪,由沈祖海建築師設計5層樓口字型中庭住宅一棟共579戶,1968年完工,名為「忠恕社區」。該社區主要安置三軍總醫院違建戶及其他重要地區的違建戶。
1971年為安置中華路及特三號排水溝(西藏路)等公共工程被拆遷戶,利用第一期剩餘基地2,586平方公尺,由臺北市國民住宅及社區建設委員會興建一棟6層公寓住宅,為口字型單邊走廊平面,共262戶,為第三期整建住宅。設計建築師是有巢(虞約鎮)、利眾(林柏年)、德聯(張敏德)、中國興業(顧授書)建築師事務所,於1972年完工,與第一期共稱為忠勤社區。南機場一、二、三期整建住宅總計安置了2,105戶違建拆遷戶。[4]
都市更新歷程
编辑馬英九市長上任提出「軸線翻轉」政策,重視都市更新。整建住宅被視為最需要更新的重點地區,因此在2000年劃定為都市更新地區。2010年郝龍斌市長再劃定為策略性再開發地區,以提高容積獎勵上限。[5] 柯文哲市長任內,於2016年1月22日宣布臺北市公辦都更8+2旗艦計畫,將南機場整宅納入旗艦計畫之一,並設置工作站長期推動南機場周邊的更新,分7個單元招商。2017年8月24日南機場三期及一期1棟之更新會終獲核准立案,2024年,單元3招商成功。[6]
學術研究
编辑由於南機場國宅其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經常被作為學者的研究對象,如下表所示。
學者 | 年份 | 學術著作 |
---|---|---|
劉美琴 | 2001 | 整建住宅女性之城鄉遷移與定居:臺北市南機場忠勤社區整建住宅之個案研究 |
王國聰 | 2004 | 合作式住宅在南機場的提案 |
吳聖洪 | 2005 | 臺北市整建住宅更新改建對策研究─以南機場整建住宅為例 |
黃珠茵 | 2006 | 老人社區居住環境之剖析─以臺北市南機場公寓社區為例 |
曾光宗、何家翰 | 2008 | 南機場第一期國宅之規畫歷程與住宅平面型態之研究 |
謝嘉展 | 2009 | 臺北市整建住宅更新機制之研究 |
另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台灣省電影製片廠. 〈省府新聞:南機場國宅落成〉. 1964-12 [2015-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7).
- ^ 2.0 2.1 楊松華. 〈南機場公寓的歷史〉. 角落台北 ‧ 尋寶徒網站. [2015-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7).
- ^ 劉欣蓉. 《公寓的誕生》.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1年.
- ^ 4.0 4.1 4.2 馮佳福、林秀澧、李思薇. 林秀澧、高名孝 , 编. 計劃城市: 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Planning in Taipei after WWII. Chu ban. 臺北市: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5-02-01: 41–51. ISBN 978-986-6204-90-6.
- ^ 指定臺北市整建住宅為策略性再開發地區.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2019-05-21 [2021-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1).
- ^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南機場三期及一期1棟更新會核准立案 公辦都更向前行. 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 [2021-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1)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