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 (劉宋)
兗州-北兗州 | |||||||||||||
---|---|---|---|---|---|---|---|---|---|---|---|---|---|
南朝宋至南朝陳的州 | |||||||||||||
469年-549年 573年-579年 | |||||||||||||
國家 | 南朝宋至南朝陳 | ||||||||||||
歷史 | |||||||||||||
• 成立 | 469年 | ||||||||||||
• 废除 | 579年 | ||||||||||||
| |||||||||||||
今属于 | 中国江蘇省 |
沿革
编辑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兗州全境陷於北魏[1]。泰始五年(469年),於南兗州山陽郡山陽縣淮陰城(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西南甘羅城)僑置兗州,無實土,領六僑郡:陽平郡、東平郡、魯郡、泰山郡、高平郡、濟北郡。
南朝齊時,割南兗州之新平郡屬兗州。建元四年(482年),割南兗州之盱眙郡屬兗州,兗州徙治盱眙郡盱眙縣(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後改兗州為北兗州,還治淮陰城,盱眙郡還屬南兗州。辖境约当今江苏省淮河以南、运河以西和高邮湖以北一带。
南朝梁時,割南兗州之山陽郡屬北兗州,改東平郡為淮陰郡。太清三年(549年),北兗州陷於東魏,改為淮州。
南朝陳太建五年(573年),收復北兗州,領三郡:淮陰郡、山陽郡、陽平郡。太建十一年(579年),北兗州陷於北周,改為淮州。[2]
長官
编辑- 劉宋兗州刺史(469年-479年)
- 南齊兗州刺史(479年-502年)
- 垣崇祖(479年)
- 周山圖(479年-482年)[6]
- 張倪(482年-485年)
- 桓敬(485年-486年)
- 王玄載(486年-488年)
- 周盤龍(488年-489年)
- 王玄邈(未就任,489年)
- 垣榮祖(489年-491年)
- 王文和(492年-493年)
- 劉靈哲(493年-494年)[7]
- 蕭遙欣(494年)[8]
- 申希祖(495年-496年)
- 徐玄慶(496年-497年)
- 左興盛(497年-498年)
- 司馬元和(498年-?)[9]
- 张稷(500年-502年)
- 南梁北兗州刺史(502年-554年)
- 丁仲遷(天監初)[10]
- 張惠紹(天監中)
- 康絢(510年-511年)[11]
- 明山賓(516年-521年)[12]
- 元樹(524年)
- 趙景悅(524年)[13]
- 明山賓(權攝北兗州事,524年-527年)[12]
- 陳慶之(529年-530年)[14]
- 蕭祗(?-549年)
- 蕭弄璋(549年-?)
- 蕭邕(?-551年)[15]
- 胡貴孫(549年)[13]
- 馬明(?-554年)[16]
- 陳朝北兗州刺史(573年-579年)
參考文獻
编辑-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
-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
- ^ 《宋書·卷八·本紀第八》
- ^ 《宋書·卷九·本紀第九》
- ^ 《宋書·卷十·本紀第十》
- ^ 《南齊書·卷二·本紀第二》
- ^ 《南齊書·卷三·本紀第三》
- ^ 《南齊書·卷四·本紀第四》
- ^ 《南齊書·卷六·本紀第六》
- ^ 《梁書·卷七·列傳第一》
- ^ 《梁書·卷十八·列傳第十二》
- ^ 12.0 12.1 《梁書·卷二十七·列傳第二十一》
- ^ 13.0 13.1 《梁書·卷三·本紀第三》
- ^ 《梁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
- ^ 《梁書·卷五十六·列傳第五十》
- ^ 《陳書·卷十·列傳第四》
- ^ 《陳書·卷十二·列傳第六》
- ^ 《陳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