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

臘八時節吃臘八粥養生養心 品味豐富文化內涵

作者:容乃加
臘八日吃「臘八粥」文化傳統悠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現敬佛和喜捨的情懷。一碗臘八粥,含有豐富的天地植物的精華,中醫說冬天吃臘八粥,能幫助養生。(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76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年末臘月裡的節日臘八最先到,此時正是小寒前後,天寒吃什麼暖身呢?許多人會聯想起臘八粥。中醫建議利用「臘八節」寒冬裡,早晨喝碗臘八粥,有補氣活血,驅寒保暖的效果。其實,臘八粥內含文化豐富,不僅能養生又能養心,此外「臘八」也和傳統過年的年俗緊密相繫,一起來看看歷史文化的傳承吧。

臘八粥名滿天下

自古以來美味臘八粥的熱度名滿人間,《紅樓夢》裡這樣提到臘八粥:「那一年,臘月初七,老耗子升座議事,說:『明兒是臘八兒了,世上的人都熬臘八粥,如今我們洞裡果品短少,須得趁此打劫些個來才好。』」這說明了臘八粥的營養和美味真的響叮噹。傳說明朝皇帝朱元璋在早年窮困放牛的時候,就曾經從屋中的老鼠洞裡掏到了一些熬臘八粥的果品來煮粥。

臘八粥所用的食材均為甘溫平補的食品,都有調脾胃、補中益氣、補氣養血、驅寒強身、生津止渴的功效。這粥中主要材料之一是糯米,傳統中醫認為,糯米性溫味甘、養血、止渴、止煩、健脾胃,有助補中益氣、溫養胃氣、止虛汗、治頻尿,是溫和的滋補品。不過話說臘八粥的歷史比明清兩代都要久遠,而且是吸納外來文化的結果。

臘八粥的緣起

清代人李福《臘八粥》詩句:「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糝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詩中說的「伊蒲」是僧侶的別稱,中國古代寺院稱臘八粥為「七寶五味粥」[1]。以臘八粥來供養僧侶起源於印度。

二千多年前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的王子喬達摩ㆍ悉達多,看破人間生老病死,想要修得超脫之道,他放棄世間榮華富貴和等待他繼承的王位,出家苦修。在最初六年,他在苦行林中苦修,每天只吃一麻一麥,餓得不成人形,但並未悟得出世之道。

有一個牧羊女感佩王子苦修的精神毅力,然而看到他餓得不成人形,就用雜米和羊奶熬煮成乳糜粥供給他吃。王子飲下這碗乳糜粥之後體力恢復了,從而也調整了修行方法,繼續精進修行。後來王子在菩提樹下悟道,這一天正是臘月八日。佛教傳到中國之後,佛教徒在臘八日煮臘八粥供佛,以慶賀佛陀證得佛果。所以在臘月裡吃臘八粥,牽繫到這段緣由,牽繫到虔誠、淨心,以及提昇人生層次的修行。臘八粥養身也養心,內涵和那一碗粥一樣,有無限的層次耐人尋味。

臘八浴佛與臘日祭祀並行

佛教最晚在漢朝就傳入中國,到了南北朝之際,皇室普遍崇仰佛教、尊奉僧侶,佛教大盛。相傳釋迦牟尼在臘月(黃曆十二月)八日證道,因此各廟寺都在那天舉行浴佛法會,稱為「佛成道日」,並且施粥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祝頌、紀念佛陀在這一天證得正果,這一天所吃的粥,就是後人熟知的「臘八粥」。

傳統中國從夏朝以來的各朝都留下了在臘月祭祀天地神祇和祖先的傳統,虔誠謝天、謝先人,是為「臘祭」,祭祀這一天就稱為「臘日」。《禮記》記載夏、商、周各朝都舉行臘祭,有各自的專有名稱:「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秦代稱為「臘」後來又改稱「嘉平」(見《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國「臘日」和佛教「臘八」的祭祀對象與習俗是完全不同的。

南朝梁(公元502年~557年)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當時詩人的詩作也成了一種文獻資料,晉朝裴秀〈大臘〉詩,敘述當時盛大的臘祀的景象,北齊文學家魏收則有以「臘節」為題的詩,內容都反應夏、商、周三代臘祭的歷史傳統。臘祭的日期本來在各朝代並不統一,到了南北朝時代,傳統臘祭與佛教的臘八浴佛的日期漸漸合一,都在臘月八日舉行,但是各自的禮儀和祭祀對象都不同。

臘八日祭灶神 過年迎春登場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臘)其日,並以豚酒祭灶神」。可見在南北朝時,臘月八日的祭祀風俗還和「祭灶神」合一;同時,傳統社會的中國新年,各種民俗中的過年行事,就從這一天登場了。民謠說「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傳告著從臘月八日開始一連串的年俗登場。南北朝時,民間在臘日前一天就繫起細腰鼓、戴上胡公頭套、作金剛力士,擊打臘鼓把瘟疫趕走;俗諺說:「臘鼓鳴,春草生。」(《荊楚歲時記.十二月》)臘鼓響,宣告春天就要來到的消息!新年也不遠了!

清董誥畫:餞臘迎祥——太平臘鼓。(台灣 故宮博物院提供 公有領域)

「臘八」內含豐富文化,暖呼呼的「臘八粥」平和補身更暖心,小大寒時節享用它,滋補我們的身體,感念其起源又能提昇我們的心性和靈性,而且在歷史的長河中「臘八」又和傳統的過年文化有了巧妙的連繫。品一碗「臘八粥」的同時,也品味了文化豐富的美滋味!

註釋[1]:寺院中稱臘八粥為七寶五味粥,民間也仿做,是以果子和雜料煮成的粥,在北宋的民俗志《東京夢華錄》中有記載,傳到了清代還是講七寶五味,如本詩中詩句的描寫:「七寶美調和,五味香糝入。」南宋寺院和民間的臘八粥取用胡桃、松子、乳蕈、柿、粟之類作粥,用料更講究。(《乾淳歲時記》)整體來說,「臘八粥」是將各種粗糧、細糧、豆類、堅果和果乾等等天地植物藏精之華熬煮在一鍋,充分發揮互補作用,營養豐富,且具有多種食療作用。臘八粥的食材並沒有制式統一的品樣,可以採用當地產的糧、豆、果品,從傳統來看,集大成調理出自己喜愛的口味最好。@*#

─看更多【璀璨中華文化】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推薦閱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 孔子針砭時弊,言簡意賅,這裡講的三種情況,都是身邊事,人人都能遇到的。要講修養,要講禮,就從這三點做起,實實在在的,那麼人就會不一樣了,社會風氣就能好起來。
  • 「六代樂舞」之首,就是黃帝的《雲門大卷》。據《史記》等典籍記載,黃帝以「雲」命名百官,軍隊也稱為「雲師」。 雲門即是天門,世上人都來自天上,《雲門大卷》有著極其深刻的內涵。
  • 在商紂王時代,殷商朝廷和各諸侯國都設有禁獄,只西岐才有畫地為牢的事出現。這是因為管理西岐的文王是位聖人,他通曉先天八卦,知道法律的設置本質是為了規範人心。
  • 《論語》中,退隱的賢人不少,如「楚狂接輿」,如「長沮」和「桀溺」,如「荷蓧丈人」等。但是,只有儀封人對孔子完全認同,知道孔子的歷史使命所在,可以說是孔子的千古知音。
  • 那麼,實際可以把音樂分為四如之境——翕如之境,純如之境,曒如之境和繹如之境。這四如之境,又可對應元亨利貞或者春夏秋冬四象。所以,孔子語魯太師樂,所談的是天地之道,是天地之大樂,是政通人和之樂,是為萬世開太平之樂。
  • 元月十五日元宵節,最早稱為上元節,又稱燈節、元夕、小過年,這個花燈流光極為輝煌的中華傳統節日,自漢代以來已經傳承二千餘年。元宵夜是一場燈火輝映下的情人盛會,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其實,元宵不僅是中華情人節,更具有深刻的內涵,那是什麼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