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217窟壁畫《破陣樂舞勢圖》。(公有領域)<\/p>\n","height":"600","width":"400"},"isAccessibleForFree":"true","potentialAction":{"@type":"ReadAction","target":[{"@type":"EntryPoint","urlTemplate":"https:\/\/www.epochtimes.com\/b5\/19\/9\/20\/n11534033.htm"}]},"inLanguage":"zh-Hant","copyrightYear":"2025"}

漫談中國舞:抑揚蹈厲的《秦王破陣樂》舞

作者:茹之

敦煌莫高窟217窟壁畫《破陣樂舞勢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606
【字號】    
   標籤: tags: , ,

《舊唐書・ 志第八》記載,貞觀元年(626年),唐太宗宴請群臣,席間演奏了秦王破陣之曲,這就是《秦王破陣樂》。它是在李世民尚為秦王、征伐四方時,將士們為讚頌秦王的輝煌武功,在舊曲《破陣樂》的基礎上創作的。當時的歌詞是:「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咸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聖開昌歷,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當唐太宗首次聽到這首樂曲時,對左右大臣說:「朕昔在幌,屢有征討,世間遂有此樂,豈意今日登於雅樂。然其發揚蹈厲,雖異文容,功業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於樂章,示不忘於本也。」「朕雖以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

貞觀七年,唐太宗讓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藥等作歌辭,自己親制《破陣樂舞圖》,更名《七德》之舞,並命呂才依圖教樂工120人披甲執戟而舞。根據該圖,樂隊的布局是:舞隊的左面呈圓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戰車,後面擺著隊伍;隊形展開像簸箕伸出兩翼,做出打仗的態勢。樂工身披銀甲,手中持戟。(左圓右方,先偏後伍,魚麗鵝貫,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回互,往來刺擊,以像戰陣之形。)全舞共分三折,每折為四陣,以往來擊刺動作為主,歌者相和。(凡為三變,每變為四陣,有往來疾徐、擊刺之象,以應歌節。)舞隊舞動時,「抑揚蹈厲」,觀者無不「扼腕踴躍,凜然震竦」。

《秦王破陣樂》自此成為唐代最著名的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宮廷樂舞。高宗時期,《秦王破陣樂》舞隊排列由原來表現戰鬥陣勢場面,改成了祭祀儀式形式,從此該舞蹈成為唐王朝保留的傳統祭祀節目。

《秦王破陣樂》的聲名甚至遠播印度、吐蕃、日本等。據說唐高僧玄奘大師到達印度後,在羯若鞠贄國,見到戒日王,他用十分欽慕的口吻與玄奘談到唐太宗與《秦王破陣樂》:「嘗聞摩訶至那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平定海內,風教遐被……咸歌秦王破陣樂。聞其雅頌,於茲久矣……」。玄奘行至迦摩縷波國,見到拘摩羅王。拘摩羅王曰:「善哉!……今印度諸國多有歌頌摩訶至那國秦王破陣樂者,聞之久矣,豈大德之鄉國耶?」玄奘答:「然,此歌者,美我君之德也。」

武則天執政時期,一位名叫粟田正人的日本遣唐使將《秦王破陣樂》帶到了日本,日本雅樂舞蹈中至今保存有《秦王破陣樂》。《新唐書・吐蕃列傳(下)》記載,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即《秦王破陣樂》產生195年時,唐朝與吐蕃結盟。當唐使者到達吐蕃參加結盟儀式時,吐蕃就演奏《秦王破陣樂》,以示儀式之隆重。@*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代大部分皇帝或信道,或信佛,因此也製作了一些崇道尚仙類的舞蹈。德宗貞元年間(785-804),就製作了《八卦舞》。從舞蹈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這個舞蹈與道家有著密切的關聯。
  • 《舊唐書·音樂志》記載:《龍池樂》是唐玄宗所作。在他還未做皇帝之時,住在隆慶坊。宅子南部突然有泉水湧出,變成了一個大水池,可以在裡面泛舟。會望氣看相的人深以為異,認為有「天子之氣」。後來玄宗登基做了皇帝,就將舊宅改為興慶宮,而池水更多了,瀰漫數里,該池被稱為「龍池」。為此,玄宗作了《龍池樂》,以記此事。
  • 《舊唐書》記載:「康國樂,工人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領。舞二人,緋襖,錦領袖,綠綾渾襠褲,赤皮靴,白褲帑。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
  • 唐代《樂府雜錄》記載:「《綠腰》,軟舞曲也。」其本名是《錄要》或《六麼》。據說在德宗貞元年間,有樂工獻上新編樂曲,德宗甚為喜愛,但覺的曲調過長,便下令將其中精華部分萃取出來,即「錄出要者,因以為名」,而不知為何變為《綠腰》或《六麼》,大概為別名。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