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
十六、手工彈棉被
無論是春寒料峭,秋風蕭瑟,嚴冬酷寒,溫暖的被窩永遠是人們最貼心的良伴,俗話說:「柿子紅透透,羅漢腳心底涼颼颼。」意指天氣轉涼,單身漢的日子就不好過。因此也只有一襲溫馨的棉被才能撫慰心靈的空虛,抵禦寒氣的入侵。
人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歲月是在床上度過,而棉被的品質更關係著睡眠的舒適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可喻。「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代表著親情的可貴,而遠行露宿,出外留學,跋涉千里,一床柔和輕便的棉被更是不可欠缺的貼身伴侶,「天寒憶良人,暖被訴衷情。」也象徵著濃濃的思鄉情懷。
在台灣的傳統民俗中,無論嫁娶,都要準備一件嶄新質優的棉被作為祝賀禮,其內涵是取其「情意綿延,同心合被」的用意,甚至還繡上「鴛鴦」、「龍鳳」等吉祥的圖案,也表示了對新婚伴侶的隆重祝福,其中「棉被」的象徵意義就絕不止於物質上的陪襯而已。
在我國傳統的手工業中,「手工彈棉被」是最富鄉土氣息的行業代表作,因此經常被畫藝人士取材成為油畫、素描的經典作品,讓人讚歎不已。俗話常說:「三百六十行,各行都有一本難唸的經。」對於這個勞心勞力,又充滿高度挑戰的工作,沒有堅韌的毅力和耐性,可說就會半途而廢,另尋他就。不過,在民國五、六十年代,這個行業雖然辛苦,但是收入遠比其他行業來得高,因此,當時的店面一家接著一家開張,成了此一行業的鼎盛年代。
彈棉被大致在元朝開始,到了明末才改進「以木為弓、以蠟絲為弦」的方式,而台灣則在清末才正式傳入,並在早期農業社會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在全國各地都有不少從事此一行業的人口,尤其當年栽種棉花的農家,因為追求更大的利潤,往往採大面積種植,也促使這行業的邁向巔峯。位於梅山中山路大成棉被店,現年八十歲彈棉被老師傅陳福來,18歲就學做打棉被,至今仍執意守著多年的老店,以純手工打造棉被。他說,早年是批發賣布匹,後來看到棉被師傅與木工、裁縫師、糕餅師等都是最熱門的職業,一些食指浩繁的家庭,更將子女紛紛送往手工藝師傅或店家學習一技之長,以備謀生之能力,為生涯做妥善的人生規劃,因此才轉行拜師學做打棉被手藝,經三年學徒的磨練,從無到有,從生疏到嫻熟,完全是靠肯學,肯吃苦的精神,和一股堅定的意志力撐過來,俗云:「沒有三兩三,不敢上梁山。」「功夫下得深,鐵杵才能磨成繡花針。」所謂「天下絕無不學而獲」之事呀!
堅持以純手工技術製造棉被的陳福來師傅表示,手工做出來的棉被不但輕盈、柔軟,蓋起來又保暖,而且不易變型,就算棉被失去彈性,用手工彈過後,就能回復原本的樣子。目前已漸漸傳承給第二代陳志弘先生(梅山文教基金會志工隊副隊長)。他說,一般來說,彈棉被不但講究技術,而且過程也相當繁複,可以分為好幾個步驟,首先把棉絮鋪在工作檯上,然後背起一張用牛筋線做成的大弓,並拿起木槌,擊打大弓的弦,藉著弓弦的顫動力,將結塊的棉絮彈鬆開來,這樣做成的棉被蓋起來才會保暖又柔軟。由於彈被時,大弓會發出「鏗!鏗!鏗!」的清脆響聲,乍聽之下,真的很像在演奏樂器呢!接著用竹篩輕輕壓平棉絮。為了使彈鬆的棉絮能夠固定,還得用細棉線縫扎實,再用竹篩、掄斗等工具反覆壓實,讓棉絮更緊密,最後套上被單,一條手工製造的棉被才算完成。現代手工彈被因為無法與機器大量產銷的棉被競爭,彈棉被行業已漸漸沒落。

十七、拉麵
麵線在早期是農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佐食之一,更是家家戶戶必備,以及祝壽慶典,迎神廟會、消災改運、祈福招祥的重要祭品,其中家常小吃中的「豬腳麵線」、「蚵仔麵線」最為有名。目前我們所食用的麵線是在清朝時期,由福建省一帶傳到台灣,所以又稱為「福州麵線」、「掛麵」、「幼麵」等,風味絕佳,老少咸宜。
麵線在民國五、六十年代是盛產的黃金時期,那時都採手工製作,往往為了趕業績銷往各地區麵店、食品店及家庭用戶所需,還需抽出人力日夜趕工,拉扯麵線,尤其在曝曬製好的麵線,各大廣場櫛比林立的棚架,滿布著千絲萬縷,如銀帶瀑布般的半成品,隨風飄來陣陣的麵味清香,讓人陶醉,真想大快朵頤一番,只是這樣壯觀的畫面,如今已是難得一見。
位於梅山梅北村福興宮後,原本有一戶人家以純手工產製麵線(附圖為民國77年所拍),店老闆為劉德人先生,可惜拍攝幾年後劉老闆對宗教的熱衷與執著,大部份時間奔波在國外當傳教士志工,宣揚我國一貫教的理念與福祉等等……。猶記得28年前劉老闆接受採訪時表示,做麵線打從18歲那年即當學徒,製麵線可說是一門「看天吃飯」的行業。麵線要靠充足的日曬,才能烘托其美味,若臨時一陣大雨,所有的努力心血就泡湯,因此要學會觀測天象,所謂「雨來沒賺食,日來曬背夾」正是製麵線師傅的最佳寫照。



麵線製作,通常在凌晨四、五點即需進行,先將麵條密密纏繞在小竹竿,使之逐漸成「線」,再放在室內陰涼處自然醱酵,麵線長度便會增至原來20倍,就可將串著麵線的小竹竿提到廣場,準備最重要的「拉麵」程序。在拉麵過程中,除了跟太太建立起足夠默契外,興緻來時,偶而也會唱起山歌「農村曲」,並哼著小調,抒解工作上的單調和寂寥,甚至也會「搭嘴鼓」培養感情呢!一舉數得。
拉麵原則上由兩個人共同作業,一人先把小竹竿的一端插在木架凹洞內,並用雙手握緊小竹竿,另一人緩緩由上往下用力拉扯,其中的訣竅在於先搧高後,緩緩拉低,再慢慢向前鬆弛,使麵線恢復彈性,最後擴張,往後拉扯,終拉成約兩丈餘細如髮絲的麵線,掛在小竹竿上曝曬,這就算大功告成。可惜的是現代年輕族群,嚮往的是「急功近利」、「成果立現」的職業,已很少有人再投入此項冷門又辛苦「千里飄香」的手藝,使得手工拉麵在傳承無望之下,淪為梅山又一項步入夕陽的產業,為人所懷念不已。
看了梅山早年所拍攝的老照片,有如頓然走入時光隧道一般,令人興起一股思古之幽情,也勾起年輕時浪漫的回憶。梅山真是一個可愛又溫馨,充滿了夢幻的城市,人文薈萃,古厝三合院林立,飛瀑幽泉,名勝如織,又充滿傳奇的色彩。
老照片得來不易,收藏更難,有些值得紀念的珍貴鏡頭,甚至因為一時疏忽就稍縱即逝,甚至曠日費時,搬家時遺失殞落,相當惋惜。想當年捲起褲管,頂著狂風烈日與艱苦環境搏鬪的老一輩,甚且有些都已凋零,如挑著老舊的擔子賣豆花的雙生子,或脖子懸掛木盒子販賣蛔蟲藥的雞歸明,他們吆喝在大街小巷,留下古早味的懷舊鏡頭,至今已難以追尋,時代的腳步把人們的距離拉得更遠,往日濃濃的人情味也日趨淡薄,一些古早老行業如今也只能在碩果僅存的影像專輯中追憶。繁華落盡,殘照夕陽,只能在老照片中尋回舊日攜手開創梅山,風光一時的經濟奇蹟和那些無名英雄零落的背影。也不禁懷念起昔日在梅山落地生根,辛苦打拼的數十年歲月,思之,令人回味再三。@#
──轉自梅山文教
(點閱【戀戀梅山──老照片懷舊情】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