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威爾第和歌劇《奧菲歐》

綜合整理:紀安娜
font print 人氣: 938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Claudio Giovanni Monteverdi 1567 – 1643),是古典音樂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創作的牧歌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體裁的巔峰,而他的歌劇則是這種體裁的奠基之作。蒙特威爾第不僅是巴洛克音樂的早期代表,也是巴赫之前最富盛名的意大利音樂家。

蒙特威爾第是現代歌劇之父。歌劇雖然在蒙特威爾第之前便已成型,但蒙特威爾第首次確立了歌劇中戲劇性結構的原則、及三部曲式的歌劇詠嘆調,他為推動歌劇藝術由文藝復興時期向巴洛克時期前進,奠定了堅實基礎。蒙特威爾第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不僅是當今歌劇舞台最古老、最完整的歌劇,也是近代歌劇的起點。《奧菲歐》在西洋歌劇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音樂家蒙特威爾第簡介

克勞迪奧.喬瓦尼.安東尼奧.蒙特威爾第(意大利語:Claudio Giovanni Antonio Monteverdi)1567 年出生於醫生家庭,童年時進入克萊蒙納大教堂唱詩班,並同時學習管風琴與小提琴。1580~1590年間他師從英吉奈利(Marco Antonio Ingegneri)學習音樂,15歲時,發表作品《神怪小曲集》,1587年開始創作牧歌《madrigal》曲集。後蒙特威爾第去匈牙利、佛蘭特爾(現比利時)等地周遊。

1590年蒙特威爾進入貢扎加公爵府中,擔任歌手及古大提琴手的工作。1601年他被晉升為宮廷樂長後開始了音樂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第一部歌劇《奧菲歐》(L’Orfeo)於1607年完成並首演;次年第二部歌劇《阿莉安娜》(L’Ariana)發表。

1612年貢扎加公爵過世,蒙特威爾第離開曼拖瓦回到克里蒙那。1613年他被派任為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樂團的指揮。1642年蒙特威爾第的歌劇《波碧亞的加冕》在威尼斯首演。1643年蒙特威爾第去世。

蒙特威爾第一生寫有大量的不同體裁作品,早期他的創作主要是以器樂曲或聲樂牧歌體裁為主,創作了共九冊牧歌集曲等。但他對音樂史最大的貢獻在於他的歌劇創作。蒙特威爾第的十八部歌劇,僅保留下三部,分別是:《奧菲歐》、《烏利塞還鄉》與《波佩阿的加冕》。在他的歌劇作品中,宣敘調不在只是頌讀語言的形式,而變成了動人的音樂。此外,蒙特威爾第擴展歌劇的題材,最後一部歌劇《波佩阿的加冕》首次採用歷史題材,而非神話故事。目前《奧菲歐》與《波佩阿的加冕》這兩部作品還是歐洲各歌劇院的熱門戲目。

蒙特威爾第的歌劇《奧菲歐》

五幕歌劇《奧菲歐》在西洋歌劇史上具有著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劇情描述奧菲歐為拯救死去的妻子,不顧一切前往冥府向閻王求情的故事。

序幕

在序曲(Sinfonia)之後,音樂之神首先登場,她宣布要介紹奧菲歐與尤莉迪絲之間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

第一幕 田園中

牧羊人與森林裡的精靈仙子們,為即將新婚的奧菲歐與尤莉迪絲歌頌歡呼;在奧菲歐與尤莉迪絲的婚禮上,奧菲歐唱著「天上的玫瑰,人世的生命」,尤莉迪絲也以「這麼大的快樂不能言傳」回應,互相傾訴彼此的愛情。

第二幕 田園中

正當奧菲歐與牧羊人齊聚歡慶時,一位女使者前來稟報尤莉迪絲被毒蛇咬死的噩耗。在眾人悲嘆時,奧菲歐決定,到地府救回愛妻。

第三幕 冥府冥河畔

奧菲歐在希望之神陪伴下,來到通往冥府的冥河畔。冥府之河的渡船夫卡隆特(Caronte),以活人不得通過為理由,阻絕了奧菲歐的去路。奧菲歐以歌聲征服了船夫,在船夫入睡之際進入地府。

第四幕 冥府

「冥府之神」普魯托之妻被奧菲歐真心感動,向丈夫求情。普魯托答應讓奧菲歐帶回尤莉迪絲,但命令奧菲歐走出冥府之前,絕不可以回頭看妻子。

奧菲歐高興地走向陽間而去。然而,他卻禁不住想看愛妻一眼,當他回頭時,尤莉迪絲悲傷唱出「啊,多麼溫柔、多麼辛酸的眼神」後消失了蹤影。此時冥府精靈冷酷地宣告:由於奧菲歐未能遵守約定,夫妻二人永無再見之日。精靈們也感嘆合唱出「奧菲歐戰勝冥府,卻被自己的心所擊潰」。奧菲歐哀痛唱出「山也悲嘆、石也哭泣」悲嘆之歌,此歌旋律有著山中回音的效果,製造出無比淒涼的氣氛,成為全劇的壓軸。

第五幕 田園中

奧菲歐回到人間,不住自責。此時奧菲歐之父阿波羅由天而降,他要奧菲歐一同回到天上,「因為在陽光與繁星之間,還有機會可以見到尤莉迪絲的倩影」。送行的牧羊人則同聲合唱出「去吧奧菲歐、蒙神之召,你將在天上獲得永恆的平安」。在合唱的同時,一邊在三拍子的摩爾人舞曲(Moresca)的舞蹈中落幕。

在《奧菲歐》中,蒙特威爾第首先讓管弦樂成為重要角色,以器樂伴奏營造出戲劇的效果。此外,他開創了「主導動機」的觀念,賦予某些樂器在劇中的象徵意義,例如豎琴的聲音用來表現奧菲歐(或是劇情重心轉向奧菲歐)。在歌劇的進行中,蒙特威爾第採用了具獨立意義的管弦樂曲,如toccata、ritornello等連接全劇,烘托整體的戲劇效果。

在歌唱方面,《奧菲歐》成功表現了朗誦調的歌唱性與詠嘆調所要抒發的內心情感,像是他以不和協的聲響來表達痛苦的情緒,將歌詞所要表達的意思呈現於音樂中。另外,無論是獨唱、重唱、或是合唱,多採以主音音樂而輔以對位手法,使歌詞更為清晰可辨。這使傳統的多聲部復調音樂,跨入新的時期。

蒙特威爾第從傳統的多聲部復調音樂的初期創作階段開始,經過了為表現音樂的戲劇性而大膽運用不協和和弦的中期階段,再到他創作附通奏低音的牧歌獨唱曲的後期階段,充分反映了蒙特威爾第創作生涯中的三個不同發展階段。同時,這也體現出從16世紀到17世紀,音樂形式的演變過程。◇#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巴洛克音樂是絕對地、完全地展現聲響之美,從這些由古樂器演出的音樂裏,可以聽到一種「被遺忘了的聲音」——很遙遠、很典雅,音色清澈,無負擔。
  • 拉斐爾.聖齊奧(意大利語:Raffaello Sanzio),本名拉斐爾.桑蒂(Raffaello Santi),畫家、建築師,1483年出生於意大利東北部馬爾凱省的烏爾比諾鎮。
  • 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德語: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9世紀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最後一位巨匠,浪漫主義音樂奠基人,同時也是藝術歌曲的創始人。
  • 近期劍橋大學學者在研究中做出一項新發現,充分證明在文藝復興通才、大畫家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那裡,即便看似無意義的手跡也可能有很深的含義。
  • 19世紀後半葉的美術學院和畫室學校是最早向女藝術家開放的專業院校,有數百名女性由此得到正規的藝術訓練。雖然男性畫家仍居藝壇主導,但此間法國和英國都有很多女畫家受到矚目。許多最為成功的女畫家是知名男畫家的親眷,此外也有不少比較獨立的女性獲得藝術界認可。
  • 如果把古代的油畫作品與近一百多年來的各類現代派油畫比較一下,可以看到它們最直觀的區別就是在畫面效果上的巨大差異。通過歷代留下的典籍和文獻,或現代的一些科學檢測技術,美術界早已認識到這種差異來自於繪畫技法的不同。
  • 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德語: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是奧地利作曲家、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是公認的古典主義音樂最後一位巨匠。
  • 孟德爾頌是德國作曲家、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孟德爾頌是難得的全能型天才,在短短38年的一生中創作極為豐富、技法高超,在世時就被稱為當時作曲家中的第一人。彪羅曾稱他為莫扎特之後最完美的曲式大師; 舒曼、白遼士、李斯特等浪漫派大師均給予孟德爾頌作品極高的評價。
  • 亨德爾一生創作了46部歌劇、32部神劇和為數頗多的管弦樂器作品,被譽為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神劇以《彌賽亞》最為聞名,是音樂史上的登峰造極之作;管弦樂作品最膾炙人口的是《水上音樂》組曲和《王家煙火》音樂。亨德爾最著名的清唱劇《彌賽亞》,是宗教藝術的典範,也是清唱劇巔峰之作。
  • 意大利巴洛克藝術盛期時,最偉大藝術家的代表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築家、畫家濟安‧勞倫佐‧貝尼尼 (Gian Lorenzo Bernini,又名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貝尼尼的很多作品都和聖彼得大教堂有關,他以列柱的形式,興建了聖彼得大教堂前著名的廣場迴廊。今日的羅馬,處處都有貝尼尼留下的作品,譬如著名的《四河噴泉》(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