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每年8月22日至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为处暑之始。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这时,三伏天气已过或是接近尾声。 |
公历每年8月22日至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时,为处暑之始。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这时,三伏天气已过或是接近尾声。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古人称鹰为义禽,秋气肃杀,鹰感其气而开始大量捕猎鸟类,食前必先陈列祭祀之。二候“天地始肃”,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三候“禾乃登”,禾是黍、稷、稻、梁等农作物的总称,“登”引申为谷物成熟。
《月令七十二集解》中记载:“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日消,暑气渐退。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时值处暑,气温开始走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形成下沉、干燥的冷空气,我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结束,率先开始了“秋高气爽”的天气。
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有东北和西北地区。每每风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在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
民谚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我国不少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秋老虎”依然会持续一段时间。
不过,处暑过后,早晚会凉爽起来,再加上时不时来上一两场雨,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凉”。
处暑时节也是农作物收获的时刻。
处暑过后,田野里可见“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的秋收景象。我国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增大的天气条件,对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庄稼成熟较快,因而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
不过,绵绵秋雨时常会光顾,所以农民朋友要特别关注天气预报,抓住每一个晴天,不失时机地做好秋收工作。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其中一项重要的民俗是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在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身边亲朋的祝福。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夏天逐步开始转为凉秋了。天气温差增大、昼暖夜凉,此时饮食应遵照润肺健脾的原则,多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能补阴益血、清热健脾。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还会在处暑当天祭拜土地爷,希望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唐·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策划: 栾菲 文字: 刘淑乔 摄影:王桂梅 制作: 李响 设计: 李梁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