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理论系列文,序篇。
前阵子有读者提到一个问题,说:学心理学或其他领域的知识,为什么能影响产品设计?
这个问题不难,它几乎是一个常识性问题。我们设计产品,本质是与人产生互动,互动高效的前提是需要准确传递信息,而准确传递信息包括内容布局清晰,文案梳理透彻,流程路径合理等等。这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会涉及到其他领域的知识。
比如内容布局,会受到「认知过载」的影响,如果一个界面上内容元素过多,超出用户理解的限制,那么使用率就会下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在设计界面的时候要注意每个界面的任务数。譬如一个界面一个任务的说法。否则,我们设计界面完全可以把用户需要的信息全部呈现在界面上,但是我们知道这不可能,因为这会影响用户使用产品功能达到目的的效率。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过,我想说的是,不要过分「神化」这些领域的知识。
我比较排斥从结果反推已有界面的设计理论,因为比较想当然,比如举例一个产品的界面,说它遵循了什么原则亦或是运用了什么心理学知识,再得出结论说这种理论推导出了这个方案。这样的说法非常勉强。有效的设计推导应该从设计过程展开,而不是反过来从设计结果回溯。
举个例子。我经常会在网上看到这样的内容,比如,会有人拿 Chrome 无网络状态下的小游戏来说明反馈的重要性。说在无网络的情况下,给了这么一个小游戏,超出用户的正常预期,称之为「反馈的可预期性」,其中可预期性是心理学的范畴。他们会说,这种超出用户的心理预期,给予好的反馈,就是基于心理学的角度做出的好设计,于是得出结论:心理学对于产品设计的重要性。
还有个例子,是说从心理学上讲,人会更关注与周围对比明显的事物。所以我们设计界面时,要突出重要元素,比如某个重要按钮,需要引导用户点击,那就强化该按钮的品牌色,弱化其周围的元素。比如知乎的赞与踩,就是基于该原理所得出的设计。
又或者,认知负荷理论影响的登录注册的设计。例如将注册与登录合并,判断输入的账号是否已注册,如果已注册,就走登录流程;如果未注册,走注册流程。于是得出结论说,这就是通过降低用户认知负荷而产出的设计方案。
这样的例子市面上太多了,我每次看到类似的文章,都会觉得非常诡异。
我相信绝大多数有分辨能力的人都知道上述的内容属于无稽之谈,但是对于一些基础稍弱或涉世未深的人来说,可能就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会试图去学习这些知识,期望也能以这样的方式去产出方案。
要知道,其他领域的知识固然重要,但绝不是这样去理解的。比如「可预期性」,我们即便不懂,也知道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给出一些超出用户预期的功能或反馈,会给到用户一些惊喜,或许会提高用户粘性。
或者「人会更关注与周围对比明显的事物」这个理论。我们在接触设计的第一天就知道,就算是设计海报,都应该突出重点信息,比如折扣优惠类似的内容。
包括,登录注册的合并,可能是为了方便用户快速登录,提高转化率,所以要考虑具体业务情况,各类规则联动,用户操作路径以及账号状态权限等,至于是否降低负荷,肯定不是我们在做设计时优先考虑的点了,它只是结果导向的一种说辞而已。
这样的阐述方式,会给人造成一种幻觉,类似于,如果我也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那我也就能设计出这样的方案了。这是绝对错误的。因为在这类内容里,隐去了我上面提到的各种信息,很可能合并登录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业务驱动的结果,与所谓的认知负荷没有任何关系。很多人读专业类书籍,学了很多理论知识,发现并不能运用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去产出合理方案,本质原因就是误以为通过理论知识就可以推导出最终解法,而忽略了各种情况在其中的影响。
当然,懂理论肯定比不懂好,懂能意识到设计过程中或许可被挖掘的超预期方案,不懂或许就意识不到。比如我们要设计一个活动,过程中我们会去设计活动界面,整理规则说明,尽可能让用户看懂且能提高参与度。如果知道预期的价值,我们可能会想到说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给到用户惊喜,超出用户预期的?它可能是一种诱导性文案,也可能是社交性传播等等。而如果不知道这块知识,可能就会略过,完全想不到。
譬如,要设计一个工具类产品,其中某个功能的操作会联动各类音效反馈给用户系统的情况。正常流程就是,根据业务与用户问题,做调研分析,产出方案,置入业务方提供的音效。但如果理解声音对人的影响,就会从音量、音色、音调等角度去评估这个音效的合理性,它是否适合你设计的这个功能按键?从而再推导,如果是聋哑人士,缺少功能中的声音辅助,是否会影响对该功能的使用?那应该如何处理?这是懂得声音理论以及对残障人士的关注,才能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的。
所以正确的理解方式应该是,学习各领域知识是为了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在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除了业务的影响之外,还包括了什么因素。比如能说出业务场景下,置入声音的原因,以及,这样做如何能提高用户达到目的的效率。而不是反过来说,因为声音对人重要,人对声音的传播接收度是最快的,所以才在这个功能里加入音效。这就完全脱离了业务与功能的思考,只从理论去想问题了。
尤其要记住,不要把产品设计公式化,它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个过程里,理论的滋养是帮助设计师发散思维,思考问题的,而不是用来让设计师作为解决问题的绝对依据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觉得还是因为功利心导致的,许多人都希望有一个具体指导原则,帮助自己完成设计工作,得出合理方案。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呆呆U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