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管

《党建》杂志社 主办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文化大观 >
党建网 > 党史·文化 > 文化大观 >
燕赵大地上的齐国大夫墓
发表时间:2024-11-14 来源:中国文化报
郭 华
 
久闻河北省河间市的束城镇有鲍叔牙墓。作为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鲍叔牙的墓地怎么会在燕赵大地上呢?国庆节假期约了两位河间的朋友,跑去束城。下了公路,走过一段茂密的青纱帐,高大的汉白玉墓碑进入视野,墓碑后面就是绿树和荒草覆盖的墓冢。鲍叔牙果然埋骨于束城。
 
鲍叔牙又称鲍叔,“管鲍之交”的故事流传于后世。管,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国之相管仲。鲍叔牙和管仲年轻时就成了莫逆之交。《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少牙游,鲍少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少,鲍少终善遇之,不以为言。”正因为相互了解,鲍叔牙深知管仲的品格和才华。两个人合伙做生意,鲍叔牙出资多,管仲出资少,赚了钱尚未入账,就被管仲拿去偿还自己的欠债。年底分红的时候,鲍叔牙分给管仲一半,管仲竟坦然接受,这让众人忿忿不平。对此,鲍叔牙解释:管仲这个人并不贪,确实是家里太穷了。后来两个人一起从军,冲锋时管仲总是躲在后面,退却时却跑在前头。人们鄙视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告诉大家:管仲并不怕死,只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所以他才如此包羞忍耻。若干年后,管仲位极人臣,多次回忆和鲍叔牙相交的往事,感慨不已。
 
当然,更为后世称道的是鲍叔牙推荐管仲为相的故事。管仲辅佐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而鲍叔牙辅佐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为避免遭到昏庸多疑的齐襄公伤害,公子纠带着管仲跑到鲁国,公子小白则带着鲍叔牙跑到了莒国。齐襄公及其继承人均被手下除掉后,流亡在外的两位公子争相回国抢夺王位。为防止公子小白先一步回到齐国,管仲带领人马前去拦截。管仲搭弓取箭,朝着公子小白射去,没想到箭恰好射在小白的带钩上,小白大叫一声,佯装死去。后来,公子小白抢先回国登上王位,是为齐桓公,而管仲保护公子纠退回鲁国。齐国发兵征讨鲁国,鲁国不敌,只得答应齐国条件,杀死公子纠,并把管仲引渡回齐国。
 
鲍叔牙辅佐齐桓公登上王位,齐桓公感念他的耿耿忠心和不世之功,要任命他为国相,不料鲍叔牙坚决不肯接受,他说:以前我确实帮您做了些事情,那全是凭我对您的忠诚,而国相这么重要的职务绝不是仅凭忠诚就可以胜任的,除了忠诚还需要才能。齐桓公说:可是在齐国的大臣中,还没发现比你更出众的人才呢!于是鲍叔牙向他推荐管仲。齐桓公闻言拍案而起:管仲的一箭之仇我尚且未报,你居然让我重用他?鲍叔牙恳切地说:各为其主是起码的做人准则,管仲不顾一切地为公子纠卖命,这不正好说明他是一个非常重情重义的人吗?治理国家,他的才华远远超过我,您要成就霸业,必须得到管仲的辅佐。齐桓公毕竟是个开明的国君,他最终听从了鲍叔牙的劝说,拜管仲为相。
 
每当读到此处,我常常掩卷沉思。鲍叔牙推荐管仲为相所彰显的胸襟和公道,实属难得。齐桓公勇于任用管仲,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格局。而管仲怀着感恩之心,在谈及鲍叔牙对自己的理解和认可时,能够坦承自己因家贫而贪财、因孝母而怯阵等并不光彩的往事,也难怪那一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感叹流传千古!
 
河间的朋友请来了当地村镇的负责人和多年潜心研究鲍叔牙的文史爱好者。他们说,原来墓冢占地近百亩,巍然耸立在河北平原上,因其下圆上方,当地称其为磨盘山。墓前有鲍叔牙祠,历代达官显宦、文人雅士常来拜谒。明《史实拾遗录》记载,《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潇湘夜雨》的作者杨显之曾经联袂拜谒叔牙祠,并逛了庙会看了戏,留下一段佳话。民国时期祠堂即已坍塌,20世纪80年代前后,附近村民又不断从墓冢取土,使其日渐缩小。1991年鲍叔牙墓被公布为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取土被制止,墓冢留下了今天的规模。2017年,“中华鲍氏族史研究总会”认祖归宗,在此举行盛大仪式,树起墓碑,并在当地政府帮助下铺设了墓前广场。这位2700多年前因善于识人用人而闻名的一代先贤,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因为经常有鲍氏族人前来祭奠,墓冢西侧踩出了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攀上墓顶,只见茂盛的芦草没过膝盖,褐色的草穗像一缕流苏,随风摇曳。边缘处则是一棵棵枣树,老干虬枝,满目沧桑。虽然墓冢已远不如当年高大,但依然是平原上的制高点,目光扫过一望无垠的青纱帐,仿佛可以看到历史的烟云。
 
管仲为相,政绩如何呢?无须赘言,只要看看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让偏安一隅的齐国不仅跻身“春秋五霸”,而且成为五霸之首,便可知道管仲的治国理政之才。近年来我读管仲,有一件事印象尤为深刻。《管子·轻重乙篇》中说,齐桓公依照管仲的建议,对于各诸侯国前来齐国交易的商人,带着一辆马车来的,免费提供食宿;带着三辆马车来的,同时免费提供饲料;带着五辆马车来的,甚至免费提供仆人,结果“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如此着力改善营商环境,齐国焉有不富之理。虽说“春秋无义战”,但当时许多人的智慧与格局,还是值得我们仰望和借鉴的。
 
纵观历史,也有一些遗憾,就是讲管仲的故事多,讲鲍叔牙的故事少。好在孔子对此有个说法,让人释然。西汉韩婴在其《韩诗外传》中记载,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对子皮和鲍叔特别偏爱,孔子解释道:“吾闻鲍叔之荐管仲也,子皮之荐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荐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河间地处冀中平原的腹地,历史上这一地区曾经设置河间国、河间郡、河间府、河间卫,北魏、隋、唐至宋、元时期,还曾经多次改称瀛洲。但不论历史如何变幻,我们始终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河间属于燕赵大地,至多被燕国和赵国争来抢去。鲍叔牙墓却告诉我们,至少河间东部曾经属于齐国。
 
束城镇历史上被称为束州,乾隆版《河间府志》记载,束州建于春秋时期,金朝正隆年间并入河间。宋人陈景元在注释战国列御寇所著《列子》时写道:“鲍牙,齐大夫,冢在瀛洲。”东晋王隐在其《地道记》中说:“桓公封鲍叔牙于此,故葬焉。”束州是鲍叔牙的封地,鲍叔牙去世后齐桓公又遵从他的遗嘱,把他安葬在束州。这说明这一带不仅曾经属于齐国,而且并非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至少齐国强盛的时期,这里的人们一直是齐国的子民。一个曾经被称为“区区之齐”的小邦,居然能够成为把疆域拓展到燕赵腹地的强国,让我们不得不敬佩齐桓公、管仲,当然还有鲍叔牙。
 
从墓冢走下来,发现历经两千多年风雨的墓壁上杂草丛生。时在仲秋,有些草的叶子开始发黄,然而其中几株牵牛,依然开着非常美丽的喇叭花,点缀出一派生机。
 
网站编辑:赵明月
党建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