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中医药文化作为岭南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有新会陈皮等独具一格的地方药材,还涌现了陈伯坛等中医名士及王老吉等一批老字号中医药制剂品牌。江门中医药文化与武术、饮食、民俗等文化因素融合,不断丰富,形成鲜明地域特色。
江门武术文化与中医药
中华武术与海外武术的多方融汇形成江门武术,既博采众长又独具侨乡特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鹤山咏春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的外海太虚拳,还有民间称为“洪头蔡尾北少林”的棠下镇周家拳和海内外皆有传承的台山佛家拳等多个地方拳种。这些武术流派都以祛病、养生、健身、防身为目标,和中医药相伴而生。
蔡李佛拳发源于今江门市新会区,创始人是新会崖门镇京梅村拱北里的陈享,其倡导“武以强族,医以济世”。清道光十六年(1836),陈享集蔡、李、陈等多家掌法、腿技、拳术之长,独创刚柔相济、攻防兼备的武术技法体系,取其恩师蔡福、李友山姓氏和陈远护拳术与佛门有渊源而命名为蔡李佛拳。现蔡李佛拳是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南拳)的主要来源,全球学习者超过1000万,成为世界武术一大宗派。
咏春拳的发扬者梁赞出身于“功同良相”的杏林世家,祖辈从医,家学渊博。他把咏春拳的精髓——偏身咏春拳传给了古劳后人。古劳偏身咏春拳刚柔并济的拳法与太极拳的理念共通,是一种强身健体的实用拳术。现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咏春拳分会4000多个,学习咏春拳的人数达数百万,咏春拳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武术种类之一。
蔡李佛拳(图片来源:江门市新会区地方志办)
鹤山咏春(图片来源:《江门中医药文化志》)
江门凉茶文化与中医药
江门大街小巷,都能见到凉茶铺。江门凉茶铺有几大特点:沿墙一溜小煤炉,炉上坐着特大号瓦罐,一个罐里煮一种凉茶,显示出配方严谨、用料十足;凉茶名目繁多,除传统的廿四味,还有护肝茶、口腔茶、暗疮茶等,顾客可以针对自身需要选择;桌上有备用的调味品,喝的时候放一点儿,苦味立减。
江门鹤山是广东凉茶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八年(1828),鹤山古劳人王泽邦(乳名阿吉),首创研制出“王老吉凉茶”。该凉茶配方,清热祛湿,有效消除了乡民的病痛。半个世纪后,另一凉茶产品“源吉林甘和茶”也是由鹤山龙口霄乡人源吉荪创制,其选茶制茶工艺独树一帜,盛行粤港澳和东南亚地区。2013年8月19日,中国商业史学会向鹤山市授予“中国凉茶之乡”称号。
江门老字号——大有益凉茶铺(图片来源:《江门中医药文化志》)
江门香文化与中医药
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制作的特有香品小冈香,因搓制工艺独特、密度小、燃烧性好而远销美国、日本等国家。清道光《新会县志》卷二有“线香,用衫木屑、柑皮数种合成,以竹丝搓之,售之安南外国”的记载。
小冈香传统制作以手工搓制竹签棍香为主,主要分为原材料加工与香品制作两部分,制作的产品具有驱除异味、防疫抑菌、提神醒脑等功效。《南越志》记载:“利山上多香林”。利山,即新会古兜山,盛产土沉香、桂皮等香料,是小冈制香区别于其他香的独特原料成分。2013年,新会小冈香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第三届中国(新会)香文化博览会上,江门千人齐聚表演手搓香技艺,成功挑战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图片来源:《江门中医药文化志》)
江门茶文化与中医药
江门地区茶文化历史悠久,传统名茶有鹤山古劳银针、鹤山红茶、开平大沙茶、台山白云茶、恩平单枞茶,其中鹤山红茶于2015年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有除烦渴、消食的功效。此外,江门人还创制出以杜阮凉瓜外婆茶和簕菜茶为代表的本地特色药茶。
柑普茶是用新会大红柑皮和云南普洱茶叶为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茶。相传,清代新会进士、棠下良溪人罗天池误将陈皮水倒入泡有普洱的茶碗中,斟酌而饮,颇觉味道醇厚,香生两颊,气道畅顺。后受启发,将家乡的新会大红柑挖肉后填入普洱茶,经长期陈放后,普洱茶叶吸收了柑皮的气味,首创“柑普茶”。新会柑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果皮经陈化为陈皮,是常用的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中药;普洱有消滞开胃的作用,两者配伍,相得益彰,带有独特的花香味和陈香味,同时能够发挥出新会陈皮理气的功效。
新会柑普茶(图片来源:《江门中医药文化志》)
江门饮食文化与中医药
江门地区既有很多“医食同源”的道地食材,又有很多“药膳同功”的地方特色菜品,深受人们喜欢。如杜阮凉瓜、台山鳗鱼、都斛椰菜花、开平鲫鱼粥等。
新会陈皮,有近千年历史传承,药食同源、食养俱佳、陈久者良。明嘉靖《新宁县志》(新宁,即今台山)、万历《新会县志》等,已有陈皮作为药材的明确记载。清道光《新会县志》载:“果皮又以新会皮为尤佳。”江门人把陈皮作为烹食原料,制出如陈皮水鸭汤、陈皮煮鱼干、陈皮排骨、陈皮红豆沙等菜肴,既能去除腥膻的味道、增加食物香气,又可发挥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江门民俗文化与中医药
江门人在不同时令、季节会有不同的与中医药防病养生相关的食俗。如春分日“吃春菜”;农历三月初三吃艾糍、鸡屎藤饼消湿毒;农历四月初八江门新会“纂酸”(新会方言,意思是做酸食),对散瘀消积有一定功效;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饮药酒、采草药、挂香包,用“麻梗蔗”煲消滞茶。清道光《新会县志》记载:“九日登高,饮茱萸酒,食芝麻糖,谓之结缘。童子竞放纸鸢。圭峰诸山游人如市。”现农历九月初九江门还保留登高、放纸鸢,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的习俗。
鸡屎藤饼(图片来源:《江门中医药文化志》)
江门温泉文化与中医药
锦江温泉(图片来源:《江门中医药文化志》)
江门地区温泉资源丰富,温泉养生由来已久。其中江门恩平拥有四个天然地热泉点,水日自涌量达10900立方米,地热水中富含硫、氟、钴、锰、氡等多种元素。据《恩平市志》记载:“恩平境内的温泉地热源受位于燕山三期〔γ52(3)〕侵入花岗岩体中的北西向断裂控制,是主要的含水层,水质好;泉口水温高达73℃~80℃;热矿水中硫化物含量0.87mg/L,水汽有硫化氢味道,含有偏硅酸、氡、氟、硫、锂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属医疗保健型温泉。”2003年,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恩平“中国温泉之乡”称号,2005年,国土资源部授予恩平“地热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江门市卫生健康局 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供稿)
参考资料:
1.江门市卫生健康局、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江门中医药文化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年版。
2.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恩平市志》,方志出版社2012年版。
3.明嘉靖《新宁县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影印本。
4.明万历《新会县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影印本。
5.清道光《新会县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影印本。